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个流传千年的警世恒言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个流传千年的警世恒言
公元208年,东汉末年,曹操权倾朝野,孔融因反对曹操而被捕。当时,他的两个儿子(一个九岁,一个八岁)正在玩耍,面对即将到来的灾祸,他们表现得十分镇定。当孔融请求使者放过孩子时,大儿子却从容地说:“父亲难道没听过‘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吗?”最终,孩子们也未能幸免于难。
这句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意思是鸟巢倾覆后,里面的蛋不会完好无损。比喻整体遭受毁灭性打击时,个体也无法幸免。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孔融一家的悲剧,也揭示了在动荡年代个体难以独善其身的道理。
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他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齐名。汉献帝时期,他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国相等职,时称孔北海。孔融在北海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颇有治绩。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他生性喜结宾客,抨议时政,言辞激烈,终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因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孔融与曹操的矛盾由来已久。孔融看不惯曹操专权跋扈,经常在朝上与曹操唱反调。曹操要推行什么政策,孔融就站出来反对说他祸乱朝纲;曹操要提拔谁,孔融也跳出来说那人是个无能之辈。曹操虽然表面上装得宽容大度,但心里却记下了这笔账。后来,孔融不仅在朝上与曹操过不去,还私下写文章抨击曹操的叛逆行为,甚至写信直接指责曹操想要篡位,这让曹操肺都气炸了。虽然曹操想整治孔融,但考虑到孔融名满天下,又是孔子的后代,得罪他会得罪天下读书人,所以一直忍耐。直到建安十三年,有人告发孔融“欲图不轨”,曹操才抓住机会,以“谋逆之罪”将孔融逮捕。
孔融被捕后,他的家人们也受到了牵连。其中孔融的两个儿子被逮捕入狱时还是垂髫少儿,一个九岁一个八岁。然而这两个孩子虽然年纪小却很懂事,他们意识到家里可能要大难临头了,但却却一点都没有哭闹,甚至没有表现出恐惧或绝望的情绪,反而非常冷静。当曹操派来的官差来抓孔融和他的家人的时候,孔融的大儿子甚至还反过来安慰对儿子忧心忡忡的父亲,说:“父亲,您别担心我们,您自己保重吧。”孔融听了,心里那个难受啊,他和曹操作对早就已经做好了舍生取义的准备,但他没想到曹操无耻到了这个程度,连孩子也不放过,孔融知道儿子们是无辜的,可自己却无能为力。在孔融被判决处死的那天,他的两个儿子也在曹操的指示下专门被带到了刑场,让他们亲眼看着父亲被处死。这对于一家人来说实在是太过残酷了,想也知道两个孩子心里有多难过,但他们还是没有哭闹,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使劲抿着嘴唇,睁着通红的眼睛看着。当差使问他们还有没有什么话想对父亲说的时候,只见一直都一言不发的孔融的小儿子缓缓地说了一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鸟巢都被打翻了,里面的蛋还能完整无缺吗?短短九个字,正是一家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写照,更是映射了当时孔家的处境。因此这句话不仅让当时在场的人们心中震颤,更让大家对孔融一家人的命运更加悲悯和同情,也更加憎恨曹操这这种心狠手辣、残害忠良的行为了。同时,它也成为了名垂千古的名言,后世每当一人遭难,全家跟着倒霉的时候,总是会拿出这句话来悲叹一番。
这句成语不仅揭示了在灾难面前,个体与整体命运紧密相连的道理,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有全局观念。在现代社会,这句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国家面临危机,还是企业遭遇困境,个体都难以独善其身。因此,这句成语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未雨绸缪,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
在当今社会,这句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国家面临危机,还是企业遭遇困境,个体都难以独善其身。因此,这句成语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未雨绸缪,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同时,它也告诫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只考虑个人利益而忽视整体形势。当整体环境遭受破坏时,个体的生存和安全也会受到威胁。因此,在面对困难或危机时,要有大局意识,共同应对挑战,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