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授边玉芳:培养心理韧性,打造高情绪价值家庭
北师大教授边玉芳:培养心理韧性,打造高情绪价值家庭
“心理韧性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保护因子。心理韧性水平越高的个体,往往对应激性事件的消极感受越小,在遭受挫折或创伤后从消极体验中恢复的能力越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教授如是说。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一项由南京师范大学创伤与韧性实验室开展的“中小学生心理韧性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显示,心理韧性水平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那么,什么是心理韧性?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这已成为每位家长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什么是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也被称为“心理弹性”或“抗逆力”,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伤害、威胁或重大压力时,能够积极调动自身或环境资源,保护身心不受压力影响并恢复的能力。边玉芳教授指出,心理韧性强的孩子不仅能在逆境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还能将挑战转化为成长的机会。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研究显示,心理韧性水平较低的个体更容易患慢性疾病和心理疾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过度保护孩子,将他们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这反而阻碍了心理韧性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
边玉芳教授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做个有韧性的家长
想要孩子积极面对困难,家长首先要拥有乐观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应该主动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逃避或抱怨。同时,家长需要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度的焦虑、沮丧或愤怒。
2. 教会孩子积极归因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挫折是生活中的常态,要允许和接受失败的发生。然后,帮助孩子觉察自己面对挫折时的想法,学会进行情绪调整和积极归因。具体来说,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 尽量从自己内部找原因,激发自我责任感
- 挖掘、珍惜、重视自己可以改变的因素和资源
- 培养积极思考的模式,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
3. 发现孩子的长处,提升自信
自信是提高心理韧性的重要途径。家长要不断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予肯定和赞赏,同时避免用单一维度评价孩子。父母的认可和信任,是孩子建立自信的重要源泉之一,也是提高心理韧性的内在动力。
4. 培养独立精神和自主性
坚韧和独立是相辅相成的两种品格。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过度包办代替,不给孩子自己做主和锻炼的机会。
5. 培养社会情感能力和处理关系的能力
不少孩子的心理困扰都来自与人的关系。教师、家长要鼓励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处理关系,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他们的心理韧性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
结语
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更要重视他们心理品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拥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面对和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