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预交金新规即将实施,你知道吗?
住院预交金新规即将实施,你知道吗?
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宣布,自2025年3月起,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将取消门诊预交金,并将住院预交金降至同病种医保患者个人自付的平均水平。这一政策调整旨在进一步减轻患者就医压力,提升医疗服务便利性。
为什么要取消门诊预交金?
门诊预交金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衷是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缴费等候时间。然而,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和医疗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这一制度逐渐显露出不便民的一面。国家卫健委财务司司长刘魁表示,近年来,国家持续完善改进这项制度,引导各地逐步降低预交金收取额度,以进一步减轻患者就医压力。
住院预交金将如何调整?
根据最新政策,公立医疗机构将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的平均水平。具体操作上,医疗机构需根据住院患者的同病种前三年度实际发生的次均住院费用和个人自付费用,合理确定住院预交金的额度,并公示常见病种预交金收取的额度,接受群众监督。
特殊群体如何保障?
考虑到部分群体的特殊需求,政策也做出了相应安排。对于不会使用新型支付方式的老年人群,可以保留预存费用等方式。对门诊手术、急诊手术等复杂情形,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医疗机构仍可以预收费用。
医院资金周转压力如何解决?
取消和降低预交金后,医院可能会面临资金回笼压力增大的问题。为此,国家医保局同步推进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要求2025年全国80%左右统筹地区基本实现基本医保基金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2026年实现全覆盖。这一改革将大大缩短医保统筹费用的到账时间,缓解医院垫付资金的压力。
政策落地有保障
为确保政策有效实施,国家卫健委将联合相关部门印发文件,制定技术指引,指导各地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同时,将完善医保预付金管理,协同医保部门提升医保资金清算和结算效率,保障医疗机构资金运转的基本需求。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体现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通过取消门诊预交金和降低住院预交金,更多人民群众将享受到更加便捷、实惠的医疗服务,真正实现“看病不再难、不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