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阳关葡萄丰收啦!
敦煌阳关葡萄丰收啦!
金秋时节,敦煌市阳关镇的万亩葡萄园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丰收时刻。一串串翠绿的无核白、紫红的里扎马特葡萄挂满枝头,种植户们忙碌地采摘、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作为敦煌市的葡萄专业生产乡镇,阳关镇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精湛的种植技术,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二个葡萄沟”,每年为市场供应优质葡萄数万吨。
千年葡萄情缘
阳关葡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据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后,首次将葡萄引入中国。这种源自异域的水果,因其甘甜可口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迅速赢得了中国人的喜爱。唐代诗人李颀曾写过“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诗中的“蒲桃”正是葡萄。葡萄传入中国后深受人们的喜爱,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赞美葡萄的诗句。明朝诗人李梦阳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葡萄》中写道:“万里西风过雁时,绿云玄玉影参差。酒醒试取冰丸嚼,不说天南有荔枝。”他将葡萄与杨贵妃吃的荔枝相比,足见对葡萄的喜爱。
阳关镇的葡萄种植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目前,阳关镇葡萄种植面积达1.93万亩,预计2024年产量将达3.4万吨。这里不仅种植传统的无核白葡萄,还引进了里扎马特、黑美人、香蕉王等20多个新品种,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独特品质,源自天赐
阳关葡萄之所以能成为市场上的佼佼者,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密不可分。阳关镇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部,这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为葡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自然条件。尤其是无核白葡萄,以其肉厚汁多、酸甜适中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葡萄种植过程中,阳关镇的农户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不仅注重科学管理,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葡萄品质。例如,在葡萄成熟期遇到降雨时,农户们会及时为葡萄打上雨布,防止雨水影响果实品质。这些细致入微的管理措施,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共同塑造出阳关葡萄卓越的品质。
产业兴旺,富民兴镇
葡萄产业的发展,不仅为阳关镇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目前,全镇已有5家生产包装箱的企业和30多家冷库企业,为葡萄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统计,阳关镇80%的农户收入都来自于葡萄种植。2024年,由于葡萄长势良好,价格也比去年有所上涨,预计农户的收益将有显著提升。
阳关葡萄的丰收景象也吸引了大量客商和游客。每年葡萄成熟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都会前来采购,将新鲜的葡萄销往全国各地。同时,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到阳关镇体验葡萄采摘的乐趣,这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阳关葡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政策支持,未来可期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5年本)》明确提出,要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阳关葡萄产业有望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机遇。
展望未来,阳关镇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提升葡萄品质,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葡萄深加工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阳关葡萄不仅会继续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还有望走出国门,迈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文化传承,续写新篇
葡萄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多子多福,而阳关葡萄更承载着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从古至今,葡萄不仅是一种美味的水果,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在阳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葡萄见证了无数商旅的往来,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如今,阳关葡萄正以全新的姿态,续写着这段跨越千年的传奇。它不仅是一种农产品,更是一张展现敦煌魅力的金色名片,向世人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