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运动降血压:从等长运动到生活方式调整
科学运动降血压:从等长运动到生活方式调整
高血压是全球性的主要健康问题,其患病率持续攀升。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45亿,且每年新增患者约1000万。高血压不仅会损害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还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因此,科学管理血压至关重要。除了药物治疗,运动疗法也被证实是控制血压的有效手段。
最佳运动方案:等长运动
2023年7月,英国坎特伯雷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期刊《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等长运动”是降低血压的最佳选择。这项研究发现,所有类型的运动都有助于降低静息收缩压和舒张压,但“等长运动”下降幅度最大。
靠墙静蹲
- 膝盖不要超过脚尖
- 膝盖不要内扣
- 重心不要偏移
- 不要塌腰
- 下蹲时间不要过长
- 靠墙蹲的下蹲幅度以不产生膝关节疼痛为最佳
建议每天做35组,每次13分钟(循序渐进)。大腿与小腿夹角可保持在95度~135度之间。如果实施困难,可辅助桌椅支撑,以防摔倒。
平板支撑
- 双肘分开撑地,垂直于地面,与肩同宽,收紧核心,撑起上半身
- 下肢双膝着地,小腿抬离垫子
- 使膝-髋-肩-头,连成一条直线
- 每次支撑坚持30秒以上,间歇1分钟,每次训练连续不低于5次
平时运动较少,核心力量比较薄弱的人群,可以先从基础版的肘膝平板入手,坚持练习一段时间,每个可以标准完成30秒以上,每次训练可以完成5组以上,就可以考虑完全平板支撑。
站桩
平心静气,双足分开,脚尖向前,平行站立或向外八字,身体左右重心放于两足之间,前后重心置于脚掌与脚跟之间。双手抬起,置于腹前,约与脐平,双肘左右微向外撑。
站桩要循序渐进,每次保持的时间要根据个人情况,尽可能地延长至3~5分钟。
其他推荐运动
慢跑
慢跑是一种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降低血压。开始时可以从短距离、慢速度开始,逐渐增加跑步的距离和速度。选择平坦、安全的场地,穿着舒适的运动鞋,注意呼吸均匀,保持身体放松。
游泳
游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对关节的压力较小,能增强心肺功能,减轻血管负担,有助于降低血压。游泳时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在水中停留时间过长,以免引起血压波动。
太极拳
太极拳动作柔和、流畅,能够帮助高血压患者放松身心,调节呼吸,改善血管弹性,从而降低血压。练习太极拳时,要注重姿势的正确性和呼吸的配合,通过缓慢而连贯的动作,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协调。
运动降压的科学原理
研究表明,运动降压的机制主要包括:
交感神经系统调节: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但长期规律运动可使交感神经活性降低,从而降低血压。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运动可抑制RAAS系统的过度激活,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降低血管阻力。
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运动能促进血管内皮释放一氧化氮等舒张因子,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压。
运动注意事项
监测血压:运动前后测量血压,确保安全。
避开高峰时段:清晨6:00—10:00及下午16:00—18:00是血压高峰期,应避免剧烈运动。
服药与运动间隔:建议服药后约1小时再进行运动。
避免憋气动作:如举重等需要用力屏气的运动可能使血压骤升,应尽量避免。
运动强度:以中低强度为主,循序渐进,注重持续性和舒适度。
饮食与生活方式
除了运动,健康饮食和规律作息也是控制血压的重要环节。建议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结语
运动是控制血压的有效手段,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特别是对于高血压患者。运动疗法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科学运动不仅能帮助稳定血压,还能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请记住,运动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务必遵医嘱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