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代谢新疗法,专家热议心衰治疗
心肌代谢新疗法,专家热议心衰治疗
近日,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Gary D. Lopaschuk教授和华盛顿大学的田蓉教授发表了一篇关于心肌能量代谢的综述性文章,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该文章深入探讨了心力衰竭患者的能量代谢改变,并提出了新的治疗策略。专家们表示,优化心肌能量代谢有望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新方向,这一突破性进展或将为数百万心衰患者带来福音。
心力衰竭:全球性的健康挑战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据统计,发达国家成人的心衰患病率为1.0%~2.0%。我国的情况更为严峻,2012—2015年的中国高血压调查数据显示,≥35岁成年人中,心衰患病率为1.3%,即约有1370万心衰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数字仍在持续攀升。
当前治疗困境:室率控制与节律控制的局限
目前,心衰治疗主要采用两种策略: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室率控制通过药物调节心室率,而节律控制则旨在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然而,这两种方法都存在局限性。节律控制虽能改善生活质量,但获益并不显著;室率控制则难以从根本上逆转病情进展。
代谢疗法:心衰治疗的新希望
在这一背景下,代谢疗法的出现为心衰治疗带来了新希望。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性疗法,通过单克隆抗体靶向抑制ENPP1蛋白,以改善心脏病发作后的心脏功能。
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后心脏微环境会发生显著变化,其中ENPP1蛋白的过度表达会加剧炎症反应和疤痕组织形成。UCLA团队设计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够有效抑制ENPP1活性,从而改善心脏代谢和功能。
在动物实验中,接受抗体治疗的小鼠心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疤痕组织形成明显减少。更重要的是,治疗组中仅有5%的动物出现严重心力衰竭,而对照组这一比例高达52%。
UCLA的医学和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教授Arjun Deb博士表示:“这种治疗方法可能成为第一个直接增强心脏病发作后心脏组织修复的方法。它通过靶向细胞串扰,使心脏中的多种细胞类型受益,包括心肌细胞、形成血管的内皮细胞和促进疤痕形成的成纤维细胞。”
未来展望: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
目前,该疗法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研究团队计划于2025年初启动首次人体研究,目标是在心脏病发作后尽早给予患者单剂量药物,帮助心脏进行自我修复。
专家们普遍认为,优化心肌能量代谢将是未来心衰治疗的重要方向。正如Lopaschuk教授和田蓉教授在综述文章中所指出的,通过调节心脏能量代谢,不仅能够改善心肌收缩功能,还能为心衰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
随着代谢疗法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心力衰竭这一顽疾终将被攻克。这不仅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将为全球心血管疾病治疗带来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