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从东端起点到世界文化遗产
万里长城:从东端起点到世界文化遗产
2024年5月,考古学家在辽宁丹东虎山脚下发现了一处明代长城遗迹,这一发现再次证实了虎山长城作为万里长城东起点的历史地位。这条蜿蜒起伏的巨龙,从鸭绿江畔的虎山出发,穿越崇山峻岭,横跨大漠戈壁,最终在嘉峪关收尾,全长21,196.18千米,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国北方的广袤大地上。
长城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长城的修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7世纪。当时,各诸侯国为了防御邻国的侵袭,纷纷修筑各自的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奠定了长城的基本格局。此后,汉、北魏、北齐、隋、明等朝代都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加固。
长城不仅是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勤劳智慧的象征。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承载着无数英雄豪杰的热血传奇。长城沿线的关隘、烽火台、敌楼等军事设施,展现了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完备与精妙。同时,长城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长城的旅游价值
如今,长城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数千万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其中,八达岭长城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也是最早向游人开放的地段。八达岭长城海拔高达1015米,分为南长城和北长城两部分,南长城有7处敌楼,游客相对较少,北长城有12处敌楼,比较难爬。这里不仅可以让游客登高望远,欣赏壮丽的山河景色,还设有中国长城博物馆,全面展示长城的历史文化。
慕田峪长城则以险峻著称,是北京新十六景之一。这里三座敌楼并矗的正关台在长城中极为罕见,西北面的“牛犄角边”、“箭扣”及“鹰飞倒仰”等景观更是展现了长城的雄伟与险峻。春季,慕田峪长城两侧的杏花、桃花竞相开放,形成“花海长城”的独特景观,吸引着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
居庸关长城是长城三大关城之一,也是“北京八景”之一。这里山峦重叠,溪水常流,植被繁茂,景色宜人。登上居庸关长城,可以欣赏到著名的“居庸叠翠”景观,远处翠山连绵,山峦叠张,非常漂亮。
长城的保护现状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2012年,国家文物局完成了长城资源认定工作,将春秋战国至明朝等各时代修筑的长城墙体、敌楼、壕堑、关隘、城堡以及烽火台等相关历史遗存认定为长城资源,将其他具备长城特征的文化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畴。根据认定结论,各时代长城资源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市/区)。认定数据如下: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座/段),其中墙体10,051段,壕堑/界壕1,764段,单体建筑29,510座,关、堡2,211座,其他遗存185处。墙壕遗存总长度21,196.18千米。
在修缮保护方面,采用“归安”技术,即“将可明确原位置的松动和掉落构件归位至原位置工程措施的统称”。这种保护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了长城的原始风貌,减少了人为干预。目前,辽宁、北京、河北等地都在积极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致力于打造集文物保护、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公园。
长城,这条横亘在中国北方的巨龙,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它不仅是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今天,长城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数千万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长城的故事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