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小年探秘:糖瓜背后的故事
北方小年探秘:糖瓜背后的故事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随着这首熟悉的歌谣响起,北方的小年也如期而至。在河北省无极县西东阳村,68岁的李根法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忙碌着。作为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极东阳糖瓜的第五代传承人,他坚持手工制作糖瓜已有46年。
糖瓜的制作工艺复杂且讲究,需要经过配比、发酵、淋糖、熬糖、拔糖等多道工序。每天凌晨4点,李根法和他的伙伴们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他们首先将玉米面蒸熟,加入大麦芽进行发酵。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下午,随后进入最关键的熬糖环节。
熬糖需要四个人连续搅拌约4个小时,温度要控制在100℃以上,稍有不慎就容易糊锅。熬好的糖稀颜色从土黄变为微黄,质地逐渐凝固,这时才能出锅。接下来是拔糖环节,师傅们需要依靠臂力在作坊里反复折叠抽拉,将糖拔得均匀顺滑。最后,借助冬夜的寒意,将糖管拉制成约5米长的细杆,用剪刀剪成一个个酥脆的糖瓜。
糖瓜不仅是美味的零食,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北方的民俗中,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家家户户都会用糖瓜来祭拜灶王爷。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庭汇报人间情况,人们希望用糖瓜的甜黏封住他的嘴,让他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祈求来年平安顺遂。
关于糖瓜和灶王爷,还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民间传说。相传灶王爷原名张生,因家道中落沦为乞丐,后被妻子郭丁香救赎。张生死后因羞愧被封为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要上天庭汇报人间善恶,除夕之夜再返回人间。为了让他多说好话,人们会在祭灶时用糖瓜“封嘴”。
糖瓜虽好,但因其含糖量较高,建议适量食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成人和儿童每天的游离糖摄入量应低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
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祭灶的习俗在很多地方已经淡化,但糖瓜依然承载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记忆。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正如李根法所说:“只要有人愿意吃,我就愿意一直做下去。”这份坚守,正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