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黄河悬河治理:防洪与生态的双重挑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黄河悬河治理:防洪与生态的双重挑战

引用
百度
6
来源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1584822719897459
2.
http://cul.china.com.cn/2024-10/12/content_42934711.htm
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7704991308355557
4.
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5-01/05/content_282713.html
5.
http://lw.news.cn/2024-07/15/c_1310781602.htm
6.
http://m.1010jiajiao.com/czsw/shiti_id_28a18708a2782c2f045e78f02f18cb28

黄河,这条孕育了璀璨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却也因其独特的“悬河”现象而闻名于世。黄河部分河段的河床高出地面10米以上,形成了罕见的“悬河”景观。面对这一自然奇观,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国家不清理河底泥沙?这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01

黄河悬河:768公里的“地上河”

黄河的悬河现象主要出现在下游地区,从河南郑州桃花峪到山东东营入海口,全长约786公里。由于黄河含沙量极高,年均输沙量达16亿吨,这些泥沙在下游河段不断沉积,导致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悬河”。据统计,黄河下游河道每年淤积约4亿吨泥沙,河床高出地面3-10米,局部地段甚至高达10米以上。

02

防洪工程:70年治理成就“安澜”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黄河下游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实现了7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20多年不断流的壮举。

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 三门峡水利枢纽:1957年动工,1961年建成,对河南、山东防洪起到重要作用。
  • 小浪底水利枢纽:1987年开工,2009年竣工,具有防洪、减淤、供水、灌溉等综合功能。
  • 东平湖石洼分洪闸:1967年建成,经过加固改造,至今仍守护着下游安全。

“十四五”防洪工程

2023年4月,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主体工程开工建设,涉及山东、河南两省14市42县(区)。目前,168处河道工程全部完成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防洪能力。

智能化防汛体系

进入数字时代,黄河防汛从“治理”走向“智理”。无人机、卫星遥感、光电测沙仪等高科技设备广泛应用,实现了全方位监测和预警。山东黄河算法平台可智能识别9类涉水安全风险,数千路高点视频监控覆盖重点工程部位,为大河安澜提供了坚实保障。

03

生态治理:从源头减少泥沙

治理黄河悬河,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防洪问题,更要从源头减少泥沙输入。近年来,国家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大孔兑”治理样本

内蒙古达拉特旗“十大孔兑”是黄河的一级支流,20世纪50年代以来曾8次堵塞黄河。通过实施“山顶植树造林、山坡退耕种草、山腰种植柠条、山沟建坝淤地”的生态治理模式,达拉特旗的水土流失面积从2013年的3739.62平方公里减少到2022年的3479.19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58.15%。

全流域水资源节约

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也是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达拉特旗通过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科学配置水资源、加大农业和工业节水力度等措施,有效推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04

治理挑战:成本与生态的平衡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黄河悬河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

  • 泥沙清理难度大:黄河年输沙量巨大,清理速度难以赶上淤积速度。
  • 治理成本高昂:无论是加高河堤还是人工改道,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
  •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如何在治理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05

未来展望: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面对这些挑战,科技创新将成为黄河治理的关键力量。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黄河治理插上科技翅膀。同时,国家将继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黄河悬河的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持续投入和技术创新。通过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和流域生态治理的双重发力,这条母亲河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