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收现金现象频发,老年人权益如何保障?
拒收现金现象频发,老年人权益如何保障?
近日,一则关于克拉玛依市老年大学拒收现金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虽然具体细节尚不明晰,但这一事件折射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在数字化支付日益普及的今天,拒收现金的行为正在悄然蔓延,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更对老年人群体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困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拒收现金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自2023年10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展拒收人民币现金专项整治工作,截至2024年4月末,已对8起拒收现金法人主体实施行政处罚,并核实了124起情节轻微、及时改正、初次违法并未造成危害后果的拒收现金行为。
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故事。从学校食堂到保险公司,从汽车销售到邮政服务,拒收现金的行为正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某学校食堂实行“一卡通”充值就餐,但充值仅限于每周二和周四下午,错过时间就无法充值;某餐饮店在高峰时段以忙于备餐为由拒收现金;更有甚者,一些商家利用“货到付款”的方式,向老年人高价兜售伪劣保健品,由于没有大平台居中保障,老年人在发现商品问题后往往难以维权。
对于年轻人来说,一部手机走天下已成常态,但在老年人群体中,现金仍然是他们最熟悉、最信任的支付方式。拒收现金,表面上是支付方式的选择问题,实际上却折射出社会公平和代际鸿沟的深层次矛盾。它不仅剥夺了老年人的选择权,更可能将他们边缘化,使他们在数字化浪潮中进一步“掉队”。
面对这一问题,仅仅依靠道德呼吁显然是不够的。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另一方面,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公平的支付环境。对于公共服务机构而言,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制度安排上,都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保留必要的人工现金收付通道。对于商家来说,则需要加强员工培训,确保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清楚“拒收现金违法”及其法律后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整治拒收现金行为,本质上是在维护人民币的法定地位,保障公众的支付选择权。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的重要议题。在推进数字化支付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还在使用现金的人们。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是包容的、多元的,能够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和权益。
在此,我们呼吁所有经营主体:请不要忘记,现金支付不仅是老年人的习惯,更是他们的权利。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老年人营造一个更加友好、便利的支付环境,让科技的进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助力,而不是老年人生活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