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知识 | 丧事做七有哪些流程?从头七到断七,带你看懂做七
殡葬知识 | 丧事做七有哪些流程?从头七到断七,带你看懂做七
中国殡葬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传承和演变,形成了丰富的风俗习惯。其中,“做七”习俗是一个独特且重要的环节,在亲人去世后的七七四十九天内,七天一祭,通过七个周期的祭奠活动,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思。“做七”也称为作旬、烧七、斋七等。那么丧事做七有哪些流程呢?
一、做七的由来
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尚存,且人死后第七日才知道自己已死,做七一是为了祭奠逝者,使其安息,二是为逝者积攒阴德,能够顺利通过十殿阎罗的审判。
还有一种说法是,先秦时代“魂魄聚散说”:人在刚出生的时候,以七天为单位,每七天形成“一魄”,直到七七四十九天就形成了“七魄”,在人死后也一样,七天为单位,每七天,“一魄散”,所以需要四十九天,七魄才能散,每七天一祭,四十九天结束,所以“做七”的意义也是在祭祀逝者。
南朝的《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之八·生神品第十九》中记载,地府是天庭下辖负责管理人间事务,共有十殿阎罗掌管不同事务。
传说人死后每过七日,各殿阎罗会根据逝者生前德行为人进行审判,生前恶多善少又无后人为其做七、积攒功德的灵魂打入地狱受报,其余灵魂可轮回投胎,这个过程在民间谓为“过王官”。
二、做七的讲究
“做七”的礼仪纷繁复杂,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简化很多了。在做七时,以头七、三七、五七、七七又称断七的仪式较为隆重。
一七
又叫“头七”,民间说法是,在头七的时候,逝者是有自己意识的,会回家“看看”,所以逝者长子要设灵堂,烧纸祭拜,亲朋痛哭。即逝者死后第一个七日,通常是民间最重视的七之一。头七时丧家需要为逝者摆灵位、放供品、祭烧、请僧道为逝者唱念超度。
二七
“二七”谐音是“儿七”,一般是需要逝者儿子参加,逝者女儿和近邻亲属都不用参加;祭礼从简,丧家需为逝者供羹饭祭奠,进行祭烧。
三七
又称“散七”,需要逝者儿女参加,本村的近邻和一些主要亲戚也可以参加,烧完“三七”后是要宴请宾客的。部分地区有让逝者子女手执香火,到家附近的三岔路口呼唤逝者姓名,将逝者接引回家中的风俗。
四七
礼俗同二七,丧家为逝者供饭祭烧即可。
五七
民间认为五七时逝者会最后一次回家看看亲人,故而五七的祭礼尤为隆重。丧家除了准备酒馔、灵前上供外,还需要请僧道为逝者施放焰口进行超度。丧家再根据当地风俗,将黄纸锡箔用红纸袋装好,写上逝者姓名后祭烧。
在北方,“五七”要由出嫁的女儿负责操办。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准备纸扎、酒食等祭品回娘家祭拜,其他亲属也要准备纸钱等祭品,主家则要准备饭菜。所以祭品要带到坟地烧掉,然后吃了午饭才算完成“五七”的仪式。
六七
礼俗同二七、四七,从简即可。
七七
作为最后的告别仪式,是比较隆重的,那天亲友一般要全部到齐,再去上坟祭拜。“七七”又称“断七”“尾七”“满七”,礼俗与头七相同,在断七仪式结束后,众孝亲家眷可脱去孝服换上吉服、整理仪容,自此七七圆满礼成。
中华民族讲究“百善孝为先”,这些丧葬习俗归根到底还是对孝道的传承。现在有些人不再重视这些迷信习俗,很多年轻人甚至都没听说过“做七”这个词。但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一定有它的道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好的传统习俗传承下去。
本文原文来自龙裔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