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A&TISC 2024:口服抗凝药物患者溶栓治疗获新突破
CSA&TISC 2024:口服抗凝药物患者溶栓治疗获新突破
在最近召开的CSA&TISC 2024会议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马青峰教授介绍了口服抗凝药物患者急性溶栓治疗的新策略。研究表明,对于正在服用口服抗凝药物(OACs)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新的数据支持。特别是针对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和维生素K拮抗剂(VKAs)的使用情况,研究揭示了静脉溶栓治疗的潜在益处。这一进展有望改善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研究发现:DOACs和VKAs使用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显示,6.4%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服用DOACs,6.1%服用VKAs;20%的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DOACs,18%使用VKAs。随着时间推移,DOACs的使用比例逐年上升,而VKAs的使用逐渐减少。
研究数据支持安全性与有效性
一项涉及1752家医疗机构的研究显示,在发病前7天内服用OACs的卒中患者与未服用OACs的患者相比,静脉溶栓后36小时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3.7%vs.3.2%)。两组患者的院内病死率也无显著差异(6.3%vs.4.9%)。
在另一项包括欧洲、亚洲、大洋洲64家医疗机构的研究中,发病前48小时内服用抗凝药的患者中,静脉溶栓后36小时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低于未服用OACs的患者(2.5%vs.4.1%;OR:0.57;95% CI:0.36~0.92)。然而,两组患者在90天内功能独立的比例无显著差异。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尽管指南提供了详细的静脉溶栓适应证和禁忌证,但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中仍存在一定偏差。例如,一些临床医生在未进行凝血指标检测或未逆转抗凝药物效果的情况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与指南的建议不一致。这种超越指南的临床诊疗行为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于服用OACs的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使用需要慎重考虑患者的凝血状态和药物服用时间。虽然临床研究的数据结果与指南推荐有一定差异,但在遵循指南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仍然是保证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关键。
未来展望
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探讨OACs与静脉溶栓的最佳组合,以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策略。这一领域的突破将为卒中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