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安全再敲警钟:如何有效管理?
校车安全再敲警钟:如何有效管理?
2024年9月3日,山东泰安东平县发生一起惨痛的校车安全事故。一辆接送学生的定制公交车在佛山中学门口失控,冲入正在上学的学生人群中,造成11人死亡(6名家长、5名学生),多人受伤。这起事故再次敲响了校车安全的警钟,引发了社会对校车安全管理的广泛关注和深思。
校车安全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虽然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校车安全管理规定,但类似的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这反映出当前校车安全管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制度落实不到位:虽然国务院早在2012年就发布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明确了政府责任、校车使用许可、驾驶人资格等要求,但在一些地方,这些规定并未得到有效落实。例如,部分地区的校车并未达到专用校车标准,有的校车驾驶人缺乏必要的资质和培训。
资金投入不足:专用校车的购置和运营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一些地方财政紧张,导致校车更新换代缓慢,甚至出现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车辆接送学生的情况。此外,校车驾驶员和照管人员的待遇普遍不高,影响了人员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安全管理存在漏洞:一些学校和校车运营单位对校车的安全检查和维护不够重视,对驾驶员和照管人员的培训不足,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够深入,导致安全隐患未能及时消除。
各地探索与实践
面对校车安全的严峻形势,各地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制度建设与规范管理:上海市最新发布的《校车安全管理规定》要求,接送小学生和幼儿必须使用专用校车,校车需每半年进行一次安全技术检验,严禁超员和超速。同时,规定了校车标牌的注销程序,确保校车管理的规范性。一些学校还建立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每月召开校车安全专题会议、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等方式,强化安全意识。
科技创新提升安全水平:一些地方开始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校车安全管理水平。例如,通过给每台校车安装三防工业平板电脑,加装指纹识别系统,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驾驶车辆;通过GPS定位模块,学校可以实时掌握车辆运行状况;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校车的全程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共同努力守护安全
校车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所有学校都能配备符合安全标准的专用校车;加强对校车运营单位的监管,确保各项安全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完善校车安全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增强法规的威慑力。
学校要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对校车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车辆处于良好状态;加强对驾驶员和照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通过主题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家长要积极参与配合:与学校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孩子的乘车情况;教育孩子遵守乘车安全规则,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向学校或有关部门反映。
社会各界要共同关注和支持:媒体要加强校车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企业和社会组织可以考虑通过捐赠等方式支持校车安全事业;公众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为校车让行,营造安全的交通环境。
校车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更加安全的校车环境,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