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部提醒:手机丢失泄密风险不容忽视
国家安全部提醒:手机丢失泄密风险不容忽视
近日,国家安全部发布重要提醒:智能手机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风险。一旦手机丢失或被恶意利用,其中存储的大量个人信息可能会被不法分子获取,不仅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还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智能手机泄密的三大风险
信息泄露风险
智能手机中存储着大量的个人信息,包括通讯录、短信、邮件、照片、位置信息等。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可能会被用来进行诈骗、敲诈等犯罪活动。对于涉密人员来说,手机中的敏感信息一旦泄露,甚至可能威胁到国家安全。
网络攻击威胁
智能手机作为重要的网络终端设备,如果缺乏有效的安全防护,很容易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病毒、木马程序和钓鱼网站等威胁手段层出不穷,不仅能够窃取个人隐私信息,还可能通过手机入侵其他相关设备,形成更大的安全风险。
间谍软件隐患
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智能手机软件的系统漏洞,悄无声息地植入窃密软件,监控用户的通话、短信及位置信息。这些信息若包含敏感内容,将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实际案例:手机泄密的危害
英雄烈士信息被恶意利用
2022年10月至2023年7月间,郭某某等人通过各自的自媒体账号,将开国少将何克希的肖像照片用于负面历史人物的头像,制作并发布虚假信息短视频,在互联网平台上被大量浏览、传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最终,涉案人员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涉案短视频被删除,相关账号被封禁。
企业用户信息泄露
2023年2月,厦门某科技公司信息系统被黑客攻击,导致大量用户信息泄露。犯罪嫌疑人马某等人通过黑客手段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转卖用于精准营销。涉案金额达200余万元,7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同时该科技公司也因未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而受到行政处罚。
如何加强手机安全防护
针对智能手机的安全风险,国家安全部门提出了以下具体建议:
加强软件和系统安全
- 从官方应用商店下载软件,避免下载来源不明的应用
- 及时更新手机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
- 定期对手机进行病毒扫描和清理,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养成安全使用习惯
- 设置复杂的解锁密码并定期更换
- 谨慎使用公共Wi-Fi,避免在公共场所进行敏感操作
- 定期备份手机数据,防止数据丢失或被恶意加密
提高安全意识
- 对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及社交媒体信息保持警觉
- 了解应用程序的权限设置,防止无意中泄露个人信息
-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利用手机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
法律法规保障
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与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这些法律为维护网络与数据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国家安全部提醒广大人民群众,要时刻保持警惕,增强安全保密意识,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共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在使用智能手机时,务必谨慎小心,切勿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