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寻迹:苏轼的文化印记
儋州寻迹:苏轼的文化印记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至海南儋州,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艰难的一次贬谪之旅。这位年近花甲的文学巨匠,带着小儿子苏过,踏上了这片在当时被视为蛮荒之地的海岛。然而,正是在这片偏远的土地上,苏轼以其超凡的智慧和豁达的人生态度,不仅为自己开辟了一片精神的乐园,更为儋州的文化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东坡书院:文化的灯塔
东坡书院,这座始建于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的古老建筑,见证了苏轼在儋州的传奇岁月。它的前身是“载酒堂”,名字源自西汉辞赋家扬雄“载酒问字”的典故,象征着知识的传播与交流。载酒堂不仅是苏轼讲学授徒的场所,更是他与当地文人墨客交流学问、切磋诗文的沙龙。
步入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载酒亭。这座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的亭台,重檐八角,古朴典雅。亭内镶嵌的八幅木刻画,生动再现了苏轼在儋州的生活场景:从与黎族百姓把酒言欢,到在桄榔林中吟诗作对,每一幅画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历史故事。
穿过载酒亭,便来到了载酒堂。堂内供奉着苏轼的铜像,他端坐在木椅上,手握书卷,目光深邃,仿佛仍在思考着如何将中原文化播撒在这片土地上。载酒堂不仅是苏轼讲学的场所,更是他培养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姜唐佐和第一个进士符确的地方。这种“人知教子,家习儒风”的文化氛围,为海南的教育发展开创了先河。
书院内的钦帅泉,相传是苏轼当年与学子煮茶用的水井。这口古井历经近千年沧桑,依然清澈甘甜。关于这口井,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一位贫穷的妇人常来此挑水,她感叹道:“要是井水能变成酒该多好!”结果第二天井水真的变成了酒,让她得以靠卖酒度日。但当她贪心地希望得到酒糟喂猪时,井水又恢复了原样。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苏轼的智慧与幽默,也告诫人们做人切勿贪心。
文化传承:儋州的“东坡印记”
苏轼在儋州的贡献远不止于教育。他积极传播中原文化,提倡移风易俗,推动社会进步。在农业方面,他劝导黎族同胞停止“杀牛祭神”的陋习,推广农耕技术,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文化方面,他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为儋州的自然风光赋予了诗意,使这片土地充满了人文气息。
东坡私塾内,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北宋时期的文房用品、教材典籍以及礼乐器具。这里不仅是苏轼当年讲学的地方,如今更成为了海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学生们在这里穿宋服,进私塾,学礼仪,拜孔子,吟诵东坡诗词,体验古代学子的学习场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传承:儋州的“东坡印记”
儋州人民对苏轼的纪念从未停止。每年农历腊月十九,苏轼的诞辰日,当地都会举办盛大的“寿苏会”。这一天,东坡书院内张灯结彩,人们身着盛装,手持鲜花,恭敬地向东坡先生塑像鞠躬献礼。活动现场,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创作春联和临摹东坡《渡海帖》;东坡美食摊位前人头攒动,人们品尝着东坡饼、东坡玉糁羹等特色美食;东坡故事讲述、诗词朗诵、儋州调声、黎族织锦等非遗项目的展示与体验,让整个书院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2024年10月,位于儋州市中和镇的桄榔庵苏东坡纪念馆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该项目距离东坡故居桄榔庵原址约100米,将建设一座高10米的展示馆和一座游客服务中心,预计将于10月底竣工。这不仅是为了纪念苏轼,更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东坡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感受苏轼的精神魅力。
苏轼在儋州的三年,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教育家,更是一位文化使者。他用自己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卓越的文化贡献,为儋州播下了文明的种子,开启了海南文化教育的新篇章。时至今日,东坡文化已成为儋州乃至海南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探寻这位文学巨匠的足迹,感受那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