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文脉春秋》聚焦海口:一座承载千年文脉的自贸港
央视《文脉春秋》聚焦海口:一座承载千年文脉的自贸港
近日,中央电视台《文脉春秋》节目将镜头对准海口,这座位于南海之滨的省会城市,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到现代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海口不仅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更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城市风貌,展现出一座城市的文脉传承与时代新貌。
历史沿革:从汉朝古港到现代都市
海口的历史可追溯至汉朝时期,当时属于珠崖郡玳瑁县地。唐宋时期,海口逐渐发展成为琼州的重要港口,设有古渡驿站,负责琼州与雷州的海渡和贸易。南宋时,海口浦成为海南渡海和物资进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元明两朝,海口的军事和商贸地位进一步提升,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5年)开始筑城,按兵制“海口浦”改建制为所(称“海口所”或“海口区”)。
清朝咸丰年间,海口根据《天津条约》规定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日本于1873年设置驻琼州领事馆,由日本驻香港领事兼任;清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海口海关,对外贸易开始形成与发展。1926年,广东省政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海口从琼山县分出改设市政厅,始称海口市,辖有三个警察区。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特别市组织法》和《普通市组织法》。普通市要求人口达2万人以上,海口人口未达标,广东省政府委员会会议对海口市行政组别进行讨论。1929年,会议通过将海口市政厅改为海口市政局。1930年,海口人口增长至2.5万,达到普通市标准,重新升格为市。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海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早在汉朝时期,合浦(今北海市)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而海口作为海南岛的重要港口,自然也成为这条贸易航线上的重要一站。明清时期,海口的对外贸易日益繁荣,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频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进入21世纪,海口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尹丽波在“你好!中国”——2024丝绸之路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启动仪式上表示,海南正着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和自贸港建设,加快打造中国最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作为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成员之一,三亚市(海口的邻近城市)正不断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目的地的旅游联动交流,这进一步凸显了海口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骑楼老街:中西文化的交融
海口骑楼老街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闯南洋的海南人回乡,在德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等街区建造了融合中西方及南洋文化风格的骑楼建筑。这些骑楼建筑不仅体现了海南侨乡文化的特色,更见证了海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历史。
骑楼老街不仅是海口的历史文化地标,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空间。春节期间,老街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年货节、文娱表演等,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藤后非遗竹藤艺术馆负责人杨育萍表示,骑楼老街充满了烟火气,游客可以在这里寻找“下南洋”的不同年味。海南本土特色文化与骑楼南洋风的结合,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交融。
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奇观与文化传承
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是海口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载体。作为中国唯一的城市火山群地质公园,这里保存着距今约2.7万年的火山爆发遗址,是研究火山地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基地。公园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更成为青少年科普研学的重要场所,每年接待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人数达到10万人次。
近年来,海口创新打造“公园+N”模式,将生态、文化、体育等元素融入公园建设。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通过“公园+生态”“公园+教育”等方式,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成为传播地质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平台。这种模式的创新,既保护了自然遗产,又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展现了海口在新时代的文化活力。
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海口的历史文化并非静止的过去,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在自贸港建设的背景下,海口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骑楼老街的修缮与保护,火山口公园的科普教育,以及各类文化活动的举办,都在向世人展示一个充满活力的海口。
央视《文脉春秋》节目的播出,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海口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更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名城。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并存,共同塑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