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里的油墩子,勾起老上海回忆
《繁花》里的油墩子,勾起老上海回忆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繁花》中,湖西针织厂的范总在上海蹲守商机时,常常吃着油墩子。这一幕不仅展现了油墩子作为老上海传统小吃的魅力,也勾起了许多观众对旧时光的回忆。油墩子,这种源自江浙沪地区的传统小吃,以其香脆的外皮和鲜美的内馅,成为了许多人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油墩子的历史渊源已难以考证,但高邮籍作家汪曾祺先生曾在其作品中多次提及这种小吃,并简略描述了其制作方法:“白铁敲成浅模,浇入稀面,以萝卜丝为馅,入油炸熟。”这种简单的描述,却勾勒出了油墩子最本质的特征。
油墩子的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匠人的智慧。首先需要将面粉倒入容器中,加入适量冷水拌匀后多次加水搅拌至稀薄且有劲道,静置一两小时,最后加入发酵粉拌匀。馅料则以萝卜丝为主,需要先将萝卜洗净刨丝并挤干水分,再与洗净剪须的河虾一同备用。炸制时,锅中热油至七八成热,将模具预热后倒去多余油,舀入面糊铺底,放入萝卜丝及河虾,再覆盖一层面糊,以中小火炸至金黄色即可捞出沥油。
在当代,油墩子的经营规模虽然有所缩小,但它独特的风味和文化价值使其得以延续。在苏南苏北的一些村镇,油墩子也被称为“油端子”。这种称呼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对这种小吃的独特理解。在一些地方,油墩子的制作工艺仍在传承,甚至成为当地的一道特色小吃。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油墩子的制作和经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传统的制作工艺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技艺。另一方面,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油炸食品的消费量有所下降,这也影响了油墩子的市场需求。
尽管如此,油墩子作为一种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的传统小吃,其地位不容忽视。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在《繁花》中,油墩子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更是为了唤起观众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这种文化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展望未来,油墩子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良。例如,可以尝试开发更健康的油炸方式,或者在馅料上进行创新,以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者。同时,通过文化活动和媒体宣传,提高人们对传统小吃的认识和兴趣,也是十分必要的。
油墩子,这道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传统小吃,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文化价值,在当代依然焕发着生机。它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让我们一起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油墩子能够继续以其香脆的外皮和鲜美的内馅,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