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浮光》《光亮》:周深歌曲里的中国故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浮光》《光亮》:周深歌曲里的中国故事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53722316_120265125

周深的歌曲《浮光》和《光亮》近期在网络上走红,这两首歌曲不仅旋律优美,更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千年非遗技艺"打铁花"到紫禁城的历史变迁,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些歌曲背后动人的中国故事。

《浮光》:千年非遗的浪漫传承

由Jannik作曲,唐思淼、邹念慈填词的《浮光》,在B站跨年晚会《2023最美的夜》上首次发行后迅速走红。这首歌曲大气磅礴,意境悠远,承载了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让网友直呼:"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歌曲的创作灵感来自于2023年6月B站UP主@江寻千发布的一条热门视频《带你去看曾经最极致的浪漫,千年绝技——打铁花》。在江寻千的镜头里,1600度的铁水需要通过专业的力量击打才能在黑夜中绽放,一幕幕转瞬即逝的火树银花让观众看到古人的浪漫,这项流传千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代是为了祈求福泽,驱邪纳吉。

周深空灵的歌声配上铁花在黑夜盛开的绚烂,带给人们极致的视听享受。有网友评论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句词完美地描绘了歌曲与打铁花表演相结合时的震撼场景。

《光亮》:紫禁城里的历史回响

《光亮》是纪录片《紫禁城》的主题歌,由北宋诗人苏轼、当代作词人苟璘作词,钱雷作曲,高潮部分用戏腔方式演唱,引用了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歌的创作灵感源于《紫禁城》第六集《余晖》所讲述的内容——大明王朝历经二百余年后,进入衰落败亡的轨道。1406年,明成祖朱棣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决定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紫禁城也跟着应运而生。

在建造紫禁城之前,朱棣曾贴出皇榜告示招募天下的建筑英才。在苏州,一位仅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揭了皇榜,以艺应募。他有底气这么做,因为他的父亲蒯富是传奇的木工行业的领头人,深得家族手艺真传的他有自信可以设计出让皇帝满意的宫殿城垣。他的设计理念很简单:大巧不工,居中为尊。

建在中轴线上的故宫

雄才大略的朱棣在完成迁都和建造紫禁城后,又完成了郑和下西洋和修编《永乐大典》两项壮举,将明王朝的国威推向了巅峰。但两百多年后,站在朝堂上愁眉紧锁的朱由检(崇祯皇帝)却没他祖辈这样的好心情去实现更多宏图伟业,他现在只有一个愿望:力挽狂澜,让自己不至于成为亡国之君。

他为此付出了诸多努力。在接过上任皇帝留给他的烂摊子后,他便迅速进入到工作状态,日日宵衣旰食,励精图治,除掉了魏忠贤,提拔了袁崇焕,为了节省开支每天吃得很少,只穿打补丁的衣服,和其他王朝走向末路时的奢靡之风完全不同。

但大明王朝就像一个行将就木的病人,哪怕是再好的手术也无济于事,连首辅张居正,也只能做到治标不治本,衰败的趋势终非崇祯一己之力可以挽回。

他常常听到各种噩耗。哪里又发生天灾了,北边有人打过来了,将领被人杀了,哪儿哪儿造反了......到最后,他大概很清楚自己的结局,因为他曾无数次对人感叹:大明天下,奈何亡于朕手!

但他依然夜以继日,勤勤恳恳,不到黄河心不死,哪怕知道自己如何挣扎也逃不掉注定的宿命,哪怕敌军已经兵临城下,他也依然没有放弃。

一个王朝的覆灭,最高领导人必须担主要责任。虽然大明王朝的覆灭是历史必然的结果,但崇祯并没有逃跑,他最后选择用自尽表明了自己宁死不降的态度。

正如歌词所写,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渺小微弱柔软却无畏,哪怕毫无胜算,也用尽全力去生活,在无法改变的命运面前坚持奋斗,总是努力寻找着“光亮”的希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