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濒临灭绝到种群复壮,朱鹮保护是怎样创造奇迹的?
从濒临灭绝到种群复壮,朱鹮保护是怎样创造奇迹的?
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1年,在陕西汉中洋县发现时仅存7只,经过40多年的科学保护,如今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达10000余只,野生种群栖息地面积由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6万平方公里,受危等级由极危调整为濒危。这令人瞩目的生态奇迹是如何创造的?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
精准“鹮”保的人工智慧
朱鹮的繁育和保护离不开护鹮人的精心呵护。在朱鹮饲养繁育中心,护鹮人承担着饲养、观察和记录朱鹮生活习性的重要任务。他们密切关注朱鹮的生长状况,以便及时调整繁育策略。
为了满足朱鹮的营养需求,护鹮人会为其精心准备饲料,选用去除多余脂肪的精牛肉,并添加维生素B、钙等必需微量元素,以确保朱鹮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丰富的饮食不仅能提升朱鹮的免疫力,还有助于它们在来年增加产卵量,进而促进种群的繁殖。
人工饲养的目标是为了增加种群数量,进而反哺野外朱鹮种群,让其重现历史分布地,自由地翱翔在东亚地区上空。同时,也可以让每一位到朱鹮饲养繁育中心的来访者看得见朱鹮、听得见保护朱鹮的故事,了解朱鹮科普知识和种群复壮的历程。
全面野外保护,建设绿色生态家园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丁长青深入解析了四十余年来朱鹮保护路的四个阶段:从极危物种小种群的拯救与保存,到保护维持,再到濒危物种的保护与种群稳步增长,直至现今的朱鹮种群扩散与野化放归。这一路走来,我们见证了一个物种从濒临灭绝到种群复壮的历程。
在洋县,对朱鹮的野外保护工作尤为全面且细致。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对朱鹮巢树和夜宿树进行编号挂牌管理,更与当地村民签订保护协议,严禁采伐朱鹮巢区和夜宿地林木,禁止在相关地区砍柴、放牧以及使用化肥农药。
针对朱鹮最重要的栖息地水田和天然湿地,保护区疏通渠道、修复天然湿地,封山育林、种植树木,并对因保护工作给当地群众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为解决朱鹮繁殖期食物需求,每年在觅食地开展人工投食,提高其繁殖成功率和幼鸟成活率。
此外,保护区还加强野外巡查保护力度,精细化管理冬水田、引源蓄水,提高朱鹮的存活能力。同时开展科学监测,严密监控朱鹮及伴生鸟类生存安全,并积极开展野生朱鹮的救助治疗。这四十余年的保护之旅,不仅是对朱鹮的拯救,更是对绿色生态家园的守护与建设。
朱鹮之原,有机洋县
汉中盆地北依秦岭,南屏巴山,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穿境而过,这里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的调水起点,也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
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洋县作为野生朱鹮的发现地,承载着特殊的生态意义。通过实施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生态保护措施,洋县不仅成功地使朱鹮的种群数量得到了显著增长,更将这份对自然的呵护转化为有机农业发展的动力。
直播中,洋县县长张军向我们展示了当地的有机黑米,这不仅是洋县的特色农产品,更是其致力于打造全国优质有机生态产品供给基地的有力证明。洋县,这个曾因朱鹮而闻名的地方,如今已华丽变身为有机农业大县,经济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民众的幸福感。
40余载的护鹮之旅,洋县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友好发展的共赢道路。朱鹮,这一友好的“使者”,正带着陕西的祝福和期许在祖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自由飞翔,传递着生命与希望的信息。在这里,人与自然的故事被谱写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人鸟和谐,共生共荣。
这40多年的朱鹮保护历程,是中国生态保护事业的一个缩影,展现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决心和成就。从“七只朱鹮”的发现到“万鹮翱翔”,这一奇迹背后凝聚着无数护鹮人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也彰显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和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