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来袭,工地应急管理系统如何应对?
暴雨来袭,工地应急管理系统如何应对?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建筑工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暴雨不仅会影响施工进度,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和财产损失。因此,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工地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已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课题。
应急管理体系框架
根据建筑行业HSE(健康、安全、环境)标准和《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工地应急管理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领导责任与组织架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建立专门的应急指挥机构,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
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定期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建立气象预警系统,及时获取天气预报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应急预案与演练: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涵盖人员疏散、抢险救援、物资调配等内容。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全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教育培训与沟通:对所有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确保他们熟悉应急程序。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能够及时传递。
具体应急措施
在暴雨等极端天气下,工地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预防准备
- 完善预案体系:制定详尽的暴雨天气应急预案,明确各级责任人员、预警机制、疏散路线、抢险队伍及物资储备等关键要素,并定期演练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启动有效执行。
- 加强监测预警:利用现代气象预报技术,密切关注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特别是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的预报。同时,可在工地关键区域安装雨量监测设备,实时掌握降雨情况。
- 施工现场防护:优化排水系统,确保工地排水沟、集水井等排水设施畅通无阻,必要时增设临时排水泵站,提高排水能力。基础加固,对基坑、边坡等易发生坍塌的部位进行加固处理,设置挡土墙、护坡等防护措施。
现场排水
- 办公区排水:检查办公室、宿舍及材料库屋面有无漏雨现象,对漏雨部位及时修理完好。室外地面全面硬化,道路场地等排水坡向正确、排水沟畅通无阻,确保施工现场无积水。
- 施工现场排水:暴雨来临前,着重检查工程重点防范部位地下楼层,沿主体四周地面设置300mm×500mm(b×h)排水明沟,下雨时配备水泵进行集水坑排水,并将水排到地面上的排水沟中。整理施工现场,保证排水畅通。检查场内外排水设施,确保排水设备完好,以保证暴雨后能在较短时间排出积水。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施工现场集水井就近为原则作为现场排水集中点。
生活区防护
- 生活区防护:暴雨来临之前项目后勤人员应对生活区的临时房屋进行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是否存在漏雨、雷击等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检查食堂、厕所等的排水沟,及时疏通污水管道。大雨来临前要清理化粪池,避免化粪池因大雨袭击而溢出。施工现场人员宿舍、围墙等的基础应高出自然地面300mm以上,并用灰砂砖做大放脚,以保证该部分结构的安全。室内地面应高出室外100mm以上,防止雨水浸入。
施工防护
- 原材料及半成品的储存和堆放:钢筋在施工现场进行堆放时,应放置于地势较高、不受雨水侵蚀的位置,同时钢筋下部采用木方等材料垫高不小于200mm。对于加工成型的钢筋,应尽量放置于钢筋加工棚内的避雨水处,防止钢筋被雨水腐蚀生绣。水泥要搭设库房,做好库房的防雨工作及地面的防潮工作。其它材料应根据材料性质采取相应的堆放措施。所有材料均要求堆放在基坑边坡外不少于3m的安全地方,应不得在边坡旁堆放易散落的材料。
- 土石方工程:刚铺完尚未夯实的灰土,雨期土方回填施工应严格控制回填土的含水率,及时取样试验,将回填土的含水量控制在设计要求范围内,若含水量偏高,可采用翻松、晾晒或均匀掺入干土等措施;必要时应事先对土源加以覆盖,避免出现橡皮土。如遭雨水淋浸泡,则应将积水处的松软灰土除去并重新补填新灰土夯实,受浸湿的灰土,应在晾干后再夯打密实。石灰、土要准备好塑料薄膜,遇雨时进行覆盖。
- 边坡工程:雨期施工时禁止在边坡1m范围内堆放材料。在雨期施工前检查边坡是否有偏移、裂纹,并用水泥砂浆找坡,坡向排水沟,保持边坡四周无积水。做好坡边沉降记录,遇到大雨以上天气应随时测量。
- 钢筋工程:钢筋根据工程进度适量进场,钢筋原材存放不得过多,现场的原材料应做到先进场的先使用,后进场的后使用,避免存放时间过长而使钢筋锈蚀严重,锈蚀和污染的钢筋须清理后方可使用,进入现场的钢筋原材及成品钢筋要分规格堆放整齐,并垫离地面200mm以上,遇雨时用塑料布临时加以遮盖。雷雨天气严禁进行焊接工作,若遇特殊情况施焊时,必须有必要的防雨措施,防止雨水淋湿焊接接头造成钢筋连接性能的改变,从而影响工程质量。绑扎完成的钢筋如遇雨天,雨后钢筋视情况进行除锈除污,不得把锈蚀及粘上污泥的钢筋用于工程中。
- 模板工程:现场堆放的模板、木方要码放整齐,并垫离地面200mm以上,用苫布盖好,避免因日晒雨淋引起变形。支立好的墙模,如遇大雨未浇筑混凝土,应进行遮盖,防止因雨淋而造成脱模剂的失效。雨后要认真检查其平整度、垂直度和脱模剂附着情况,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 混凝土工程:混凝土浇筑尽量避开雨天,如遇时应采取如下措施:混凝土浇筑中遇到大雨时,将已浇筑的混凝土振捣密实,并根据规范要求在合适位置及时留置施工缝后立即停止浇筑,并用塑料布覆盖,并将塑料布与钢筋绑扎牢固,防止被风吹走。顶板混凝土浇筑中如遇小雨时及时振捣、抹压和覆盖,保证水泥浆不流失。雨后对临时施工缝加强处理,将留浆、薄弱处剔除,将梁、板、墙中的污物、积水清理干净经过验收后方可继续浇筑混凝土。为把好混凝土质量关,雨期施工期间,要求混凝土搅拌厂家根据砂、石的实际含水率及时调整混凝土的用水量,保证混凝土质量。并定期派人去搅拌站检查其砂、石堆料场,水泥仓库,检查砂、石的含泥量,水泥的防雨情况。严禁将含泥量超标的砂、石和失效的水泥用于工程中。
- 砌筑抹灰工程:雨季期间砌筑前,要检测各种砖或砌块的含水率。既不要干砖上墙,又要防止过量吸水。要防止砌块被雨水淋得太湿或被雨水浸泡,下雨时要用塑料布将砌块(砖)覆盖,含水量较多的砌块(砖)应待适当晾干后再用。遇中、大雨时应停止施工,砌筑表面应采取防雨措施。
- 屋面工程:屋面工程施工赶在雨季时,要密切注意当地近期天气预报,抢在晴天施工,严禁在雨中进行防水施工作业。对已施工部位用塑料布进行覆盖;雨后发现防水层被雨水冲刷破坏时,应返工重做。屋面保温材料在运输存施过程中,严禁雨淋并防止受潮。
值得一提的是,新型混凝土技术为提升工地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密歇根州立大学开发的自加热、自愈合混凝土,不仅能在寒冷天气中融化冰雪,还能修复微小裂缝,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这种创新材料的应用,为未来建筑工地的应急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政府监管与要求
政府部门对工地应急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的《关于做好2025年住建领域汛前准备工作的通知》中,强调了以下几点:
压实责任:要求各镇街(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及有关单位(企业)高度重视汛前准备工作,完善三防工作机制,确保应急指挥高效顺畅。
健全机制: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三防应急管理机制,编制防汛防风应急预案,强化预案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
排查隐患:重点排查深基坑、高边坡、脚手架等重大危险源,以及临时工棚、危房老楼等重点部位,确保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应急准备:积极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装备,做好应急物资装备等信息的互联互通,确保应急物资装备快速调动,保障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值班值守:加强预报预警,密切关注气象信息,当暴雨大风预警信号及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级别生效时,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做好相应停工、停产及人员撤离等防御工作,对撤离人员要妥善安置,遇险情及时上报。
总结与展望
建立完善的工地应急管理体系,需要从制度建设、风险预防、应急处置等多个维度入手。通过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政府部门的指导和要求,建筑行业能够更好地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挑战,保障人员安全和工程进度。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建筑工地的应急管理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智能监测系统、新型建筑材料等创新技术的应用,将为工地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同时,建筑行业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制度,培养专业人才,共同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