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粪肥还田: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一环
畜禽粪肥还田: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一环
畜禽粪肥还田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每年产生30.5亿吨畜禽粪污,如何科学处理这些废弃物,将其转化为宝贵的农业资源,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政策引领,目标明确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实施了多项重大行动:
-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
-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
- 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4%,已实现由治到用的转变。
科学处理,技术保障
畜禽粪肥还田并非简单的直接施用,而是需要经过科学处理。以下是粪肥还田的主要技术要点:
物料预处理:将畜禽粪便与辅料混合,调整含水率至50%-70%,碳氮比为20:1-40:1。
一次发酵:通过堆体曝气或翻堆,使堆体温度达到55℃以上,维持时间不少于15天。堆肥温度高于65℃时,应通过翻堆、搅拌、曝气降低温度。
二次发酵:堆肥产物作为商品有机肥料或栽培基质时应进行二次发酵,堆体温度接近环境温度时终止发酵过程。
腐熟度检测:堆肥完成后,应达到以下标准:堆温降至40℃以下,湿度35%以下,无原料臭味,堆肥呈黑褐色。
直接还田风险大
尽管畜禽粪肥是优质的有机肥料,但未经处理的直接还田存在诸多风险:
土壤污染与食品安全:现代养殖中使用的抗生素、添加剂等成分可能通过粪便进入土壤,影响食品安全。
重金属超标:长期施用重金属超标的畜禽粪便会导致土壤污染,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虫卵滋生:生粪中可能含有大量病原菌和虫卵,如鸡粪中的根结线虫卵,容易引发病虫害。
烧苗现象:生粪在土壤中二次发酵产生的热量可能导致烧根烧苗,影响作物生长。
成功经验与未来展望
目前,全国已形成多种可复制的种养循环技术模式。例如,在东北黑土地保护项目中,推广“深翻+有机肥还田”与秸秆还田等综合技术模式,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和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多种方式的有机肥还田技术措施,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
畜禽粪肥还田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应用,不仅能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还能提升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当前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