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至两汉为止的车辆,用途非常明确,创新层出不穷
我国古代至两汉为止的车辆,用途非常明确,创新层出不穷
中国古代的车辆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商代的独辀车到汉代的双辕车,从战车到农用车,从指南车到计里鼓车,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领略中国古代至两汉时期的车辆发展历程。
车辆用途十分明确
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车辆形象及实物,是在商代中后期,即公元前14世纪左右,距今大约有3000多年。车形象有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车的象形字为证;车实物有在河南安阳殷墟先后发现的十八辆木质车辆为证。
其实,按我国古代传说,车辆早在上古年代就出现了,据称最早发明车辆的是轩辕氏,又称玄袁氏,所以现在有将车辆称作"行辕"的说法。
还有传说,黄帝在与蚩尤作战时遇到大雾,黄帝的部落虽然英勇善战,却也无法取胜。这时,有高人为黄帝特意制造了一辆指南车,利用它来识别方向,终于打败了九黎部落,生擒了蚩尤,为统一华夏奠定了基础。
这些传说虽然目前还无从考证,但至少能看出,车辆除了民间乘用外,已扩展到战场上了,即出现了战车。后来又逐步出现了农业用车与特种用途车辆。因此可以说,当时车辆的用途主要为战车、王公显贵出行游猎时代步和炫耀身份的工具、农业用车(特种车)三种。
车辆创新层出不穷
经过对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碎片木质复原,确认是我国商代的独辀车,这是能见到实物的我国最早的车辆。
据史料记载,当时周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又接受姜太公的建议,修建城邑,开凿道路,制造车辆,发展交通。使得西周的车辆有了重大改革。其中车驾二马的叫“骈”;驾三马的称“骖”;驾四马的名“驷”,而驾辕的二马叫服马,两旁拉车的马叫骖马;驾六马为“六騑”。
从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的车马坑中发现的两乘彩绘铜车、八匹铜马、两个御车铜俑,我们看到到先秦时期,车辆已分为立乘与坐乘两种类型。这件铜车马仿照真车马制造,其大小尺寸为真车真马其人的二分之一。车的形制仍是先秦时独辀(辕)车的形制,但车舆(车厢)呈凸字形,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御官俑驾御处,俑为跪坐姿态,双手执辔御车,后室则是车主人乘坐处。
先秦时代的车,总的说来分为“小车”、“大车”两大类。驾马、车箱小的叫“小车”,也叫轻车或戎车。驾牛、车箱大的叫“大车”。小车除贵族出行乘坐外,主要用于战争。
到达西汉时期双辕车逐渐兴盛起来。西汉武帝以前,独辀车还与双辕车并存,到了西汉中晚期,双辕车开始逐渐普及,车的种类增多,且主要用于载人装货,而不是战场了。汉朝最高级的马车是皇帝乘坐的“辂[lù路]车”和“金根车”。高级官吏乘“轩车”,这是两侧有障蔽的车。一般官吏乘“轺[yáo 尧]车”(古代一匹马驾驶的轻便小车)。贵族妇女乘坐“辎车”,车箱像一间小屋子似的。汉朝的大车的样子和现在的大车相似,车体长,有的带棚盖。
此外,还有许多供某一特定目的而制作的专用车辆类型。特别是车辆开始为农业生产服务,如出现了耧车,它是一种能播种的车辆机械。
东汉以后便基本上取代了独辀车。而且出现了独轮车,这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在交通史上是一项重要的发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汉天文学家、科学家张衡发明了计里鼓车,这是一种利用减速齿轮系统带动车上小木人而报告车行里程的机械。每当车行一里或10 里时,小木人就会自动击鼓一下,由击鼓的次数就可以了解已行走了多少路程。这实际上就是现在汽车里程表的鼻祖。
张衡还设计了指南车(后由三国时期的马钧发完美),这种车是一种由车子和一个小木人构成的指示方向的机械,车中装有可自动离合的齿轮传动装置,并与木人相连,木人有一只手指向前方。不管车辆朝什么方向行走,在自动离合齿轮装置的作用下,木人的手都指向南方。以上两种特种用途车辆的发明,说明当时我国的车辆与机械制造已经有机结合,并同步发展了。
古代车辆创新发展的启发
本文小结了到东汉为止,我国车辆的创新发展历史,不难看到,我国的前辈们敢于大胆创新,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各种用途的车辆,满足市场需要。这一点很值得我们称赞与学习。
目前我国汽车自主品牌不多,大街上跑得满眼都是国外或合资车,这不利于我国汽车工业长期健康发展,我们的汽车设计与专业制造人员,应该向前辈们学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争取多多创立中国品牌的汽车,为国家,为我们的民族争气争光,完成历史赋予你们的光荣任务。最后呼吁我们都来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振兴、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