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外国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古建筑
三位外国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古建筑
19世纪中叶,欧洲摄影技术传入中国,为记录中国古建筑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将介绍三位外国摄影师——德国的恩斯特·柏施曼、日本的小川一真和英国的约翰·汤姆逊,他们通过镜头记录下了中国古建筑的珍贵影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西洋镜下的中国建筑
在中国,西方摄影先驱者不乏其人。然而,基于不同拍摄者的立场和角度,相片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深意却大相径庭。从建筑风景表达的角度以及为中国古建遗产保护留存作出的有意或无意贡献,以下三人最具代表性:
德国的恩斯特·柏施曼:本身就是一名建筑师,专注于对中国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民居建筑的测绘考察和研究,并有专门的中国建筑之论著,较之梁思成对中国古建测绘考察还早了20年,可谓是中国建筑摄影之鼻祖。
日本的小川一真:明显带有八国联军侵略者的身份烙印,作为日军侵略者随军成员,他是最早、最系统拍摄紫禁城的外国摄影师。他的摄影作品对中国故宫建筑后期维护修缮有着巨大的史料价值,而这正好弥补了恩斯特·柏施曼的摄影资料缺憾。
英国的约翰·汤姆逊:偏向于社会人文、风土人情的写实性描绘,他镜头下的晚清中国异常生动完整,成为“中国摄影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恩斯特·柏施曼【德国】
恩斯特·伯施曼【德国】(ErnstBoerschmann)
恩斯特·柏施曼在1906—1909年(光绪三十二年—宣统元年)期间穿越了中国的十二个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拍下了数千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风情的民居等极其珍贵的照片。回国以后,他根据这次考察所获的资料连续出版了至少六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由于历史的变迁,柏施曼的这些论著已经成为后人所无法逾越的中国古建筑史领域的里程碑。
长城
“中国建筑的结构和形式特征在艺术性上的尽善尽美以及与经验感知的纵深融合”给柏施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京城墙一角,城垣衰败,高大的城楼屋顶早已破败不堪,但依旧气势宏伟
陕西西安府北门
四川成都府西部邛州的一座贞洁道德牌楼令伯施曼称奇的中国标志性建筑文化之一
出于对建筑艺术的偏爱与执著,其说服德国传教士及议员在德意志帝国的支持下,以德国驻京公使馆官方科学顾问的身份对中国古建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
上海外滩(约翰·汤姆逊)【英国】
北京香山静宜园内的彩色琉璃牌坊
曲阜 孔子墓石牌坊
湖南醴陵县 牌坊
山东泰安府(泰山)的南天门
太原府 崇善寺山门
柏施曼后期整理出版的中国建筑论著虽然在深度和专业性上不及之后梁思成林徽因的营造学社,但他以大量详实的照片首次向西方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精美,也为后世留下珍贵难得的史料。
北京安定门外西黄寺
北京北海万佛寺正殿顶层,高大的双层琉璃殿
北京西山戒台寺的千佛阁
都江堰旁玉垒山麓的二王庙,蜀地百姓为祭祀秦朝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都江堰功绩所建
曲阜 孔庙主殿
其代表作《中国建筑与景观》之经典在于所选录的建筑虽以百余年前的西人之视角,但用现今标准衡量较多都是具有极高历史艺术价值的建筑。
山西太原晋祠 寺庙群正殿
山西五台山寺院群
青城山朝阳洞及上清宫正殿、天后宫
泰山府泰山脚下岱庙及泰山顶南天门
成都府 青羊宫八角亭
从北到南,从殿堂到城墙,从庙宇到牌坊,从祠堂到民居,使我们得以窥探百多年前中国的广袤山河、人文风物。
热河 小布达拉宫 普陀宗乘之庙
山西太原府南部晋祠护栏上的塔炉,由釉陶制成,精巧华丽
掩映于树林中的碧云寺
叙州府 岷江边半边寺
广州越秀山 观音塔和观音庙 村前清真寺
普陀山法雨寺主殿
山西绵山云峰寺洞窟寺院
在这12个省份的建筑中有42处现为国保级单位(部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或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约80处是目前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为当代复建或大修,但至少有60处建筑现今已荡然无存。
山西平阳府 尧帝庙大殿
衡山南岳庙正殿
都江堰 文庙 孔庙正殿
湖北宜昌府 宜昌近郊笔架山对面龙王洞
四川广元县 武后寺
西湖 灵隐寺
万县 汉恒侯祠 扬子江边张飞庙
陕西汉中张良庙 庭院
峨眉山清音阁
失去的终究是遗憾,或毁于战火,或朽于时光,亦或是消陨于特殊的文革年代,现如今只能从旧照中一睹当年的风貌与凄凉。
始建于金代的大庆寿寺双塔,明代遇火重建,改名为慈恩寺,1954年双塔因扩建西长安街被拆除
玉泉山下圣缘寺琉璃塔
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光宁寺,明朝时改为天宁寺,此塔修建于辽代
建于明永乐年间的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又称五塔寺,位于今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
位于北京西八里庄慈寿寺内(今海淀区玲珑公园)的永安万寿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仿天宁寺塔的造型
造型精美绝伦的碧云寺宝塔,寺庙始建于元朝,塔名为金刚宝座塔,建于清乾隆年间,按北京五塔寺的塔形而建
北京清漪园宝塔
广州的花塔
河南河南府白马寺的天宁寺方塔
山东灵岩寺辟支塔
上海 龙华塔
西安府大雁塔殿前诸碑
西安府小雁塔
原故宫南门大清门,位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侧,修建纪念堂时被拆除
热河承德 避暑山庄水榭
天坛祈年殿
北京玉泉山
北京昌平区燕山山麓 明十三陵神道
北京的钟楼与鼓楼
北京颐和园内楼阁
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
北京雍和宫的万福阁
北京国子监
广西桂林府福州会馆前的文昌阁
广州越秀山镇海楼
杭州 西湖
湖北武昌府黄鹤楼(原来黄鹤楼以前是这样的)
清东陵惠陵的隆恩殿
清西陵
上海湖心亭的茶楼
玉印山 扬子江石宝寨
重庆府 重庆街道
“中国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宗教信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也可以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追本溯源。在中国这片神圣的大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充满灵魂的中国建筑敲击着我们的内心,震撼着我们的灵魂。”柏施曼在论著中如是所述,对宗教建筑的偏爱与执著贯穿着他所有的作品与认知理念。
上海 银饰店
宁波的店铺
重庆府 嵌瓷民宅大门
济南府 大明湖
宁波 南城墙上眺望
湖南衡州府 街巷
湖南醴陵县 祠堂
湖南某地家族祠堂
广州陈家祠堂
桂林府 福州会馆入口
桂林府 七星洞桥
山西汾阳演武镇 民居
邛州 村落
湖南醴陵文昌阁
都江堰,从青城山俯瞰岷江
安澜索桥,安然度过脚下狂澜江水
小川一真【日本】
伊东忠太与小川一真
1900年(光绪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一些外国摄影师随即前往中国进行拍摄活动,日本摄影师小川一真便是随军一员。他曾于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作为摄影师随同“日本建筑史学之父”伊东忠太到北京考察,真实、系统性地拍摄了紫禁城及其他一些宫殿楼阁的建筑照片,并配合伊东忠太进行了详细的测绘解构。
紫禁城乾清门(小川真一)【日本】
紫禁城午门,颓败不堪
北京城破后八国联军分片进攻,日军主攻朝阳门,从朝阳门和德胜门攻入并占领紫禁城。日本侵略者就是在如此颓败凄凉的时期,在紫禁城拍摄了一批文献价值非同寻常的帝京旧影,从而将中国神秘的紫禁城九重宫殿呈现给了世人。
以下作品选自其代表作品《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
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率军穿过午门进入紫禁城
这应该是外国摄影师首次真实完整地记录了皇城原貌,并保留了极其珍贵的故宫建筑影像资料。
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乾清宫
太和门
乾清门及建筑师伊东忠太
在小川一真来到中国前至今,我们还未发现有外国摄影师随意进入紫禁城拍摄的故宫内部影像。这当然和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关,拍摄期间正值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慈禧和光绪及皇室成员仓皇出逃,宫中混乱不堪,更无人按常规清扫管理,多数宫殿院落中草深过膝、衰败不堪。
坤宁宫的东檐角
后宫翊坤宫内景
太和殿前的日晷以及身后的体仁阁
太和殿内景,看到太和殿内景没?如今的太和殿即依此为范本而恢复原状,只是殿外匾额少了满文,这就是它的史料价值体现之一。
太和殿内景
太和殿内木制金漆台座
大殿御座
太和殿内金漆盘龙柱
约翰·汤姆逊【英国】
约翰·汤姆逊【英国】(John Thomson)
苏格兰人,著名摄影家、地理学家、探险家。1862年4月开始,他开始了他耗时十年的远东的行摄之旅,用影像记录了远东的历史古迹、人文风景和东方文化,其被西方摄影界尊为“纪实摄影”的鼻祖之一。
陕西西安府的鼓楼(恩斯特·伯施曼)【德国】
北京城墙(1895年)
北京,清漪园宝云阁遗迹(1872年)
1869年汤姆逊再次来到中国后,深入中国内陆和台湾,历经五千多英里行程,与中国社会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他从香港启程,经过广州、台湾、汕头、厦门福州、上海、宁波、南京等地,然后沿长江溯流而上,直到贵州,以后又北上,到达天津和北京,游览了南口和长城等名胜古迹。
北京总理衙门的满清大臣
十三陵神道上的石像
南京明孝陵
醇亲王载沣访问德国,返途经过上海南京路时的情景(1901年)
黄鹤楼(1872年,注意这张照片拍摄年代要远早于恩斯特·柏施曼的黄鹤楼)
闽江的金山寺,太过唯美
陕西洋县开明寺和建于 713 年的十三层宝塔(1875年)
天津,“天津教案”后被毁的玛丽姐妹教堂(1870年)
浙江普陀山
遥望越秀山镇海楼
他此行的目的是想把中华古国的奇伟景象及民间生活、地方物产、风土人情等通过他的镜头做忠实的纪录,然后介绍给各国人民。为了拍摄这些照片,他克服了种种由于语言、思想等各方面的隔阂和障碍。过程中的切身体会是:“中国人相当诚恳、好客,我相信任何一个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及能使对方理解的外国人都会在这块土地上遇到类似的事情。”
江西九江码头
广州英国领事馆远看花塔
广州城西门(1868-1872年之间)
广州古之楚庭牌坊
广州潮州的民居
广州旗昌洋行
林立的街头店铺
总体来讲,汤姆森的作品极为客观写实,毫无夸张扭曲阴暗的成分。其记录严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力求真实表达作品的生活原貌背景,并在作品集辅以大量文字纪实说明。在题材选择上,风景古迹和社会风俗的照片占有很大比重,力求全面地反映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其最大的特长是街头小景,构图巧妙,极具特色。
香港,pedders码头
香港,中式茶馆的阳台(1868年)
香港的钟楼
香港中西结合的街景
十九世纪的中国,内忧外患,东西方文明激烈渗透融汇交错,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也是一个满目疮痍正在走向消亡与重生的国度。当年人多的地方拍个照有多不容易?曲阜拍摄期间,百姓好奇围观,出动官方维持秩序。
约翰·汤姆逊出版的作品集《中国与中国人影像》(1873年),其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他的摄影让我们目睹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晚晴中国,通过碎片式的影像展现,似乎又平添了一种东方式的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