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以"以柔克刚"讲述修身之道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以"以柔克刚"讲述修身之道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以"以柔克刚"为核心思想,通过水的比喻,深入探讨了修身之道。本章不仅阐述了"柔弱胜刚强"的哲学原理,还将其与治国理政相结合,提出了对统治者人格和品格的高要求。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gòu),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最柔软的莫过于水了,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水的,因而水是没有事物可以代替得了的。
弱小的能战胜强大的,柔软的可以战胜刚强的,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没有人能这样做。
所以有道的人说:能够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称得上是国家的君主;能为国家承受祸患的人,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是在反说一样。
解析:
本章以水为比喻论述以柔克刚、以柔胜强的道理,重在指导贵族们提高自己的修养。本章分三部分来说明:
第一部分,天下可以肉眼看得见的最柔软的东西就是水,但是水以它的柔软战胜了天下最刚强的东西。这个我们从多方面可以看到:战争中利用水来淹敌军的驻地,造成对方军队的大败;日常中我们看到的水沟就是因为水的冲击而带走地面的泥土而形成的,水能把山冲出洞穴。同样看到黄河的出海口每年有大量的泥土形成陆地。所以说水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就是最坚硬的东西也经不住水长期的冲击,会改变它的形貌或位置,这个天下最柔软的东西最终胜过了最刚强的东西,它的重要性是其他物质所无可替代的。
第二部分,水的功效之强大任何人都看到了,但天下又有几个人真正懂得了它所包含的意义呢?又有几个人看到以柔克刚的功效呢?同样又有谁能够按照这个道理来做呢?
人中间最柔软的是老百姓,只有从这些最柔弱的百姓生活才能看出这个国家的强大与繁荣。而不是从诸侯和贵族的锦衣玉食来体现的,不是他们一天飞鹰走狗来表现这个国家的富强。贵族们要保证他们豪华生活可以持续下去,就要看到这些百姓的日子是否能过得下去,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谁都懂,但为什么没有人能够实行呢?制定规则的是富人或可以跨入富人行列者,所以他们的规则总是倚强凌弱,在这个斗富的年代,谁愿意自己比别人穷?现代有了胡润富豪榜,这些富豪们都在比谁可以成为财富第一,以展示自己的身价。在战国时代同样是这样,分封的贵族们也在不断想办法扩张自己的土地,使自己成为首富,就我们历史中学到的有名的战国七公子,哪一个是穷人?哪一个不是养着很多的门客,而这些门客的花费从哪里来?不就是土地中种出来的吗?谁主动放弃过自己的土地?这就好比现在哪一个富豪愿意将自己的企业捐献出来一样,好像是战国没有,现在也没有。
而管理这些奴隶或打工者的手段,这些贵族们也是不手软,总有各种方法来惩治他们,总觉得他们只是一个简单的劳动者,是为了给他可以增加财富而存在的,但就是这些象水一样柔弱的人,他们创造的财富供养着这些富豪们的花天酒地,他们的劳动成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兴衰。
第三部分,那怎么样的才算是合格的呢?老子用圣人的话来说:“受国之垢(gòu),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能够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称得上是国家的君主;能为国家承受祸患的人,才配做天下的君王。
看来老子是一个爱国的人,总是以这个国家的强弱来说明问题,但这个国家指的是社稷,是可以承受老百姓的生活,带给百姓稳定、安详的生活,也指的是当时的周朝和诸侯国。国家繁荣了,你这个诸侯就是好诸侯,在国家出现危难的时刻,你这个诸侯王要承担责任,让国家兴旺、强盛起来;在国家出现灾难的时候,你这个诸侯王要勇于承担责任,把自己的荣华富贵置之度外,要想着如何振兴国家。看来老子对诸侯王是赋予了重大责任,希望他们是圣人,在繁荣时期不要天天去想着过锦衣玉食的生活、不要天天想着后宫的嫔妃,要想着老百姓的日子怎么才能过得好;在国家出现危难时你这个诸侯王要想着如何改变现状、如何保护社稷,是最主要的责任。
在这章中无疑对诸侯和贵族们的人格、品格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与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是相同的概念,都是以水的柔软来比喻而提出问题,进一步提出如何具备治国的胸襟。希望他们能够保持仁慈态度,提高百姓的生活,承担起国家兴旺的责任、减少自己奢华的生活,才能达到功成名就,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