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街腊肠:八百年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厚街腊肠:八百年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广东腊肠数东莞,东莞腊肠数厚街。”这句流传已久的民谚,道出了厚街腊肠在广东美食界的地位。作为广式腊肠的代表,厚街腊肠不仅以其独特的风味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更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岭南饮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八百年传承,一脉相承
厚街腊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战乱年代,厚街王姓村民为了便于携带食物,将大米和碎肉拌匀后灌入肠衣,再用小绳束成一节节晒干,这就是厚街腊肠的雏形。这种既便于携带又易于保存的食物,在当时成为了逃难时的救命粮。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厚街腊肠的制作工艺日益精湛,品质也不断提升。2012年,厚街腊肠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传统美食终于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保护。
精湛工艺,独具匠心
厚街腊肠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选料讲究
制作厚街腊肠,选料是关键。正宗的厚街腊肠选用肥瘦相间的猪肉,最佳比例是三分肥七分瘦。这样的配比既能保证腊肠的口感不柴,又能使腊肠在长时间的晾晒过程中保持湿润。
灌肠神器
在厚街,有一台1973年出产的手工灌肠机至今仍在使用。这台“51岁”高龄的老机器,见证了厚街腊肠的岁月变迁。它不仅提高了制作效率,每天可以制作50-100斤腊肠,更重要的是,它保证了腊肠的品质和口感。
特色晾晒
灌好的腊肠需要用咸水草捆绑成小节,这是厚街腊肠的一大特色。因为旧时厚街盛产咸水草,用咸水草捆绑的腊肠在生晒过程中会散发出独特的香气。晾晒的过程也有讲究,需要先阴干两天,再晒5天左右,期间要避免强光直射和雨淋。
独特风味,享誉海外
厚街腊肠以其“色、形、味”三大特点著称。色泽红亮、形态饱满、味道香醇,入口爽脆,且易于长时间存放。这些特点使得厚街腊肠不仅在广东地区广受欢迎,更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地,年出口量达万吨以上。
非遗传承,创新发展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厚街建立了鑫源食品文化博物馆,不仅免费对外开放,还让游客参与体验腊肠制作,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东莞市工业旅游示范点。同时,厚街腊肠的制作技艺也在不断创新,开发出了陈皮腊肠等新品种,以满足现代人的口味需求。
2023年,东莞市更是出台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推动厚街腊肠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让这门传统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结语
厚街腊肠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岭南人民的智慧与匠心,见证了东莞地区的历史变迁。在现代社会,厚街腊肠制作技艺正以创新的姿态,续写着这门传统手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