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遗址考古:十年寻七舰,文物鉴铁血
甲午海战遗址考古:十年寻七舰,文物鉴铁血
2020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126周年纪念日。在山东威海湾,一块重达18.7吨的铁甲被缓缓吊出水面,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是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的防护铁甲,历经126年的海底沉寂,终于重见天日。
这仅仅是甲午海战遗址考古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14年起,国家文物局联合辽宁、山东文保部门,连续10年在黄海北部和威海湾开展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工作。这项被称作“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硕的海战遗址考古项目”,不仅打捞出4000余件珍贵文物,更为甲午战争和北洋海军研究提供了大量实物证据。
七舰重光:甲午沉舰的考古发现
2014年,辽宁丹东“致远”舰遗址的发现,拉开了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的大幕。10年来,考古工作者在辽宁黄海海域和山东威海湾先后发现“致远”“经远”“定远”“超勇”“扬威”“靖远”“来远”七处沉舰遗址,数千件珍贵文物出水。
在这些文物中,有些特别引人注目:
致远舰加特林机枪:2014年在辽宁丹东“致远”舰遗址出水,通长117厘米、炮管外径18厘米,由阿姆斯特朗和米切尔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为1886型水冷式,生产编号第4781号。机枪发现时表面覆满海洋生物遗骸及凝结物,后用了1年时间除锈封护。
靖远舰37毫米哈乞开斯炮弹箱:2022年在山东威海“靖远”舰遗址出水,长50厘米、宽21.5厘米、高29厘米,弹药箱完好,四方形、木质,内装有弹药,为国内首次发现。
定远舰防护铁甲:呈弧状长方形,重18.7吨,高约2.8米,宽2.45~2.6米,厚0.303~0.305米。2017年起,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共同对威海湾进行全覆盖式探索探测,2019年至2020年基本确定其为定远舰沉舰遗址。
铭刻忠魂: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所有出水文物中,两块木质姓名牌格外引人注目。木牌均长9厘米、宽5.5厘米、厚0.5厘米,一块写有“来远三等水手于盛元”,另一块写有“来远一等水手张长发”。这些木牌可能是战时士兵身份辨识的工具,尽管大部分北洋海军官兵的姓名记录已不知归宿,但于盛元因在保卫战中受伤,获得抚恤,成为文献中可追溯的个例。
除了船体构件、武器弹药,展览还展出了诸多船员的生活用品。如水手身份牌、写有名字的望远镜、瓷碗、皮鞋、麻将、象棋、纽扣、九连环、香水瓶等。透过这些出水文物,我们可以拼凑出军舰上的一幕幕生活场景,甲午中日战争不再是一段遥远的历史,而是真切发生过的事件。
考古工作的挑战与创新
甲午沉舰遗址的水下调查发掘,面临沉舰破坏严重、海况较为复杂、能见度差等诸多挑战。考古人员如何准确把握水下遗存点的位置?经过10年发展,我国水下考古又有哪些新进展?
2023年度调查工作在2022年物探工作基础上,计划选择在沉舰遗址的舯、艏、艉三处区域进行抽沙揭露,清理300平方米范围,确认是否存在舰体,以及舰体在泥中的保存状况,提取部分代表性遗物,找到沉舰身份的确切实证,综合评估其整体价值。对发现的沉舰残骸或水下遗存将严格按照考古操作规程与标准开展测绘、影像、文字记录等水下考古工作。
此次考古项目通过抽沙发掘,将初步明确该舰保存状况和分布情况等信息,为甲午海战史和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甲午沉舰水下考古项目的科学方法和工作模式适用于沿海近现代沉船的发掘,扩大了学术视野,推动了近现代沉船的学术研究。
历史的回响
2024年8月4日,“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展。展览首创“革命文物+水下考古”策展思路,首次向世人全面系统展示300余件/套甲午沉舰水下考古珍贵文物,跨界糅合甲午沉舰水下考古文物和甲午战争最新史料科研成果,以物证史讲好山东革命历史和中国故事。
展览共分“归去”“来兮”“传承”三个篇章,其中“归去”以历史纵深视野回溯中国近代海防建设与北洋海军的兴衰史,以甲午海战为重点,展现近代中国军民坚韧的民族气节、深厚的家国情怀;“来兮”系统展示了十年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与研究成果,呈现世界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成果最丰富的海战战场遗址考古,钩沉甲午历史;“传承”更深入地揭示尘封历史、解读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和文博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历史担当,彰显水下考古在守护文化遗产、传承文化基因方面体现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甲午海战遗址的水下考古工作,不仅是一次次文物的打捞,更是一次次历史的重现。这些文物承载着北洋海军将士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让我们得以重温那段悲壮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正如一位考古工作者所说:“这些物件不是遥远的文物,而是亲密的老‘战友’,现在‘战友’终于重见天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