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区域协同推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区域协同推进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36840992_121124210

崇明区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切入点,开展试点研究和区域推进探索性实践,旨在优化育人方式,深化综合改革。本次实践经历了认识、探索性实践、再认识、再调整实践的不断优化过程。从学习理论到研制模板、用模板指导实践、用案例感知理念、统筹规划学校跨学科主题学习、用潜入式蹲点指导学校、用跨界教研保障实施,崇明区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为新方案新课标落地保驾护航。

一、认识——掌握学理与方向

“跨学科主题学习”一词的通俗理解:“跨”,即在设计层面跨越学科,跨向生活;在实施层面跨越传统,跨向实践;在保障层面跨界教研,跨向协作。“学科”,即坚持学科立场,强化学科实践。“主题学习”,即强化问题解决式学习。为什么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人工智能发展时代,社会发展需要能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和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未来人能做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时代的转型和对人才的需求呼唤起一场范式层面的教育变革,开展以素养为导向,培养问题解决和高阶思维能力的深度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深度学习方式,是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本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学科知识、学科思维方法和学科实践,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其任务是着眼于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落实整体育人和实践育人。

二、探索性实践——探寻路径与方法

1.区域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

区教研室围绕认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念、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把握学生跨学科发展需求、掌握跨学科主题学习方法、组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反思与改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对区域内五百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与访谈调查,明晰教师在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导的“画像”。选取试点项目学校与非试点项目学校的学生三百名,进行问卷、访谈与座谈调查,摸清学生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现状。

2.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素与设计框架研究

区教研室组建核心研究团队,首先开展义务教育“双新”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征研究。区教研员蹲点试点学校指导基层教师学习与内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用理论指导具体实践;观察教师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提炼与分析核心要素;开展深度教研,重视专家力量的介入指导,由此梳理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特征,即情境性、整合性、实践性、生成性和可迁移性。同时,开展义务教育“双新”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素与设计框架研究。我们以核心素养为纲,以综合性主题为导引,设计综合性探究学习任务,嵌入主干学科和关联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学科和跨学科观念、知识和学科实践之间的有机整合,形成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模板和课程地图设计框架,指明设计方案中各要素的具体撰写要求。

3.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典型案例研究

教研室通过任务驱动,以教师首届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征集评比活动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报名组班、技术培训、设计实践、跨界教研、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初审和意见反馈、修改完善、复赛评比、课堂实践、展示和辐射”的路径,研训评一体化的策略,开展案例设计与实践研究,形成区域跨学科主题学习优秀案例,并对一等奖案例进行分析打磨、复盘优化,形成经典案例,为其搭建平台进行展示,实现辐射引领。

4.区教研员蹲点学校开展潜入式指导和跨界教研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隶属于课程研究,其区域推进需要开展系列化的深度研究。我区初中跨学科教研员蹲点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组建跨学科工作坊,确定试点学科,开展潜入式课程指导,包括研究新方案和新课标、研究主题的选择、设计模板的研制、案例设计与实施研究、学校整体规划等。教研员与试点学校教师一起做中研、研中学,形成经典案例,面上辐射。在两年多的蹲点指导过程中,学校开展云上跨时空、跨界教研共25次。

区小学跨学科教研员蹲点崇明区东门小学,采用动态化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常态化研讨助力项目推进和多样化实施促进素养落地等策略。动态化组建1+N+“N”的研究团队,其中“1”是代表着一个主题,两个N代表的是这一主题所涉及的N个学科教研员和N个不同学科的教师。实践证明,1+N+“N”研究团队模式有效支持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为积极落实新课改要求,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设计与实践路径,并做好经验的总结提炼和问题的聚焦分析,近两年多来,区教研室除了开展全区教师暑期培训和深度系列教研以外,还举办了7次区级以上展示交流活动。活动形式有案例分享、课堂展示、主题论坛、学术报告和专家讲座。每次活动都能得到专家们的肯定和建设性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

5.区域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保障机制研究

崇明区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区校协同管理和滚动推进机制研究,包括四个方面。①在区域层面形成了 “点—片—面”的“1+N+‘N’”滚动推进模式,形成试点校,发展到联盟校,再扩展到全区的滚动推进机制。②形成“市级专家、区级教研员、基层教师”的二级培训机制。一是依托华东师大开设区教研员高级研修班,为区教研员架起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提升区教研员的跨学科素养。二是依托区教研员开启暑期教师教育培训,对教师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培训。③借助华东师大智力资源,组织开展小学首批“暑期跨学科区域实训营”活动,形成一支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与实践的青年教师队伍。④形成院校一体协同机制。崇明区教育学院成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核心研究团队,建立区教研员浸润式蹲点指导制度,与教师结成同伴,开展潜入式课程指导,形成院校一体协同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机制。

三、复盘——反思优化与提升

至2023年2月,经过一年的前期摸索,区教研室聚焦实践中的新问题,在认识和实践层面进行反思、复盘再突破。通过实践发现,教师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时经常会遇到的难点问题:一是教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欠缺;二是学校跨学科课程体系的统筹规划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三是区域层面的技术指导能力、评价机制、保障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针对区域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研究的优势与不足,从2023年3月开始,我们进行复盘,反思优化和调整研究的着力点和推进策略。

1.找准关键技术,优化设计模板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是一项专业技术。反思教师在设计实践时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清晰掌握设计的几个关键技术。因此,我们将关键技术作为后续研究的着力点和突破点:①大概念确定,凝练对学生未来,可迁移的价值意义和素养;②课程地图厘定,规划学生学习路径的地图样态;③表现性任务设计,设计有情境、角色、挑战(目标)、表现(产品)、受众(对象)的表现性任务;④评价量规制订,制订适切的具有评价维度、等级标准和表现描述的评价量规。

2.抓准关键问题,优化机制建设

(1)强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科线。从区跨学科教研员先行的通识性基础研究,到发动各学科教研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我区形成了不同学科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征与路径的新经验。

(2)强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区域管理与评价的机制线。区域层面依据上海市课程实施新方案,研制出区域层面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区域指导性意见等文件,并加强对学校课程的顶层统筹规划与指导,形成区域跨学科骨干队伍建设、资源库建设和考核评价等跟进机制。区域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成果纳入区级骨干教师评估指标,也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实践纳入学校每学年的课程与教学考核指标。区教育学院还搭建各种形式的成果展示交流平台,营造新课程研究的学术氛围。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