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鳖”模式引领绿色农业新潮流
“稻虾鳖”模式引领绿色农业新潮流
近年来,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创新推出的“稻虾鳖”生态种养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中华鳖种质退化问题,还显著提升了农业经济效益,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稻虾鳖”模式破解种质退化难题
洪湖市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拥有超过80万亩的淡水养殖面积,每年产出约50万吨淡水产品。然而,由于近亲繁殖导致的种质退化问题,极大限制了当地中华鳖的养殖效益。为突破这一瓶颈,荆州市科技部门积极与华中农业大学顾泽茂教授团队合作,共同探索解决方案。
在品种改良方面,研究团队利用自建的中华鳖种苗提纯复壮繁育基地,通过远亲近交的养殖模式,成功培育出了以日本鳖为母本、广西黑花鳖为父本的圆边黑花鳖。这一新品种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为洪湖的中华鳖养殖带来了新生机。
创新养殖技术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在养殖技术方面,荆州市科技特派员充分利用食物链的循环利用机制,创新性地推出了“稻虾鳖”生态种养技术。具体做法是通过“稻虾轮作”和“稻鳖共作”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稻虾轮作”模式下,小龙虾在水稻种植前投放,利用冬闲田进行养殖,收获后再种植水稻;“稻鳖共作”则是在水稻生长期间,中华鳖与水稻共生,鳖的活动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同时水稻为鳖提供遮蔽和氧气。这种模式不仅优化了生态环境,还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据统计,采用“稻虾鳖”模式后,每亩地的经济效益比单一种植水稻提高了4000元以上。
科技支撑助力农业现代化
为确保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荆州市科技部门组织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展100余场技术推广活动,为潜江、监利、洪湖等县市区的5000多个经营主体和养殖户提供了技术支持。良好的示范效益显著提升了综合经济效益,激发了农户种粮积极性,为粮食生产安全作出了贡献。
绿色农业引领未来发展方向
从全国范围来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3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4490.34万亩,水产品产量416.65万吨。其中,稻虾综合种养面积最大,达2530万亩,而稻鳖综合种养也形成一定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养殖模式正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不挖沟少挖沟模式快速发展、新型模式不断涌现、模式创新拓展发展空间。这些创新不仅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还为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以荆州市洪湖市为代表的“稻虾鳖”生态种养模式,不仅解决了当地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更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这种融合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必将在未来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