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误区揭秘:过度用药、忽视问题、标签化
青少年心理健康误区揭秘:过度用药、忽视问题、标签化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13-18岁青少年中14.4%自感幸福感低,18岁以下青少年抑郁患者占比高达30.28%,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更是达到40%。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反映出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过度依赖药物治疗
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带孩子去医院,希望医生能开些药来解决问题。然而,这种过度依赖药物治疗的做法,往往弊大于利。
湖南省脑科医院睡眠障碍科主任曾宪祥表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复杂,包括养育方式粗暴、家庭气氛压抑、亲子关系紧张、学业压力大、人际交往问题以及校园霸凌等。这些因素导致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并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来解决。
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陈玮指出,心理疾病治疗与普通疾病不同,需要孩子和医生有充分的沟通,慢慢建立起信任。而目前的诊疗模式很难让孩子和医生建立起这种信任。一些家长“生了病吃药,吃药就会好”的简单思维,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误区二:忽视心理问题
有些家长认为,青少年出现的情绪波动只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不需要过分关注。这种忽视心理问题的态度,可能导致病情延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精神医学系临床助理教授罗嘉莹指出,75%的精神疾病首次发病都在25岁之前,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分水岭,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影响其学业、工作能力以及未来的人生选择。因此,及时关注和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
误区三:对精神疾病标签化
随着社交媒体上对精神健康问题的讨论日益增加,一些人对精神病的标签化过于严重。例如,一些青少年可能会因为看到网络上关于抑郁症的症状描述,就怀疑自己也患上了抑郁症。这种过度焦虑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阻碍青少年的正常发展。
罗嘉莹医生提醒,治疗团队期望的并非仅仅医治病症,而是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治疗整个人。青少年应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正确看待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自我诊断带来的困扰。
专家建议:构建系统服务体系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专家们普遍认为,需要构建一个系统的服务体系:
- 提高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研究水平,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系统治疗手段
-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提高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供给
- 强化学校早发现、早干预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推动家庭、学校、社区、医疗机构等多方有效协作
广州知名心理咨询师周静静建议,在学校、社区、家庭之间形成有效的连接,共同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预防工作。同时,家长也需要转变观念,给予青少年更多自我决定的空间,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未知,拥抱生活的多样性。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只有通过科学的认识和系统的支持,我们才能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困境,迎接更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