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和位育”伦理观的现代启示
儒家“中和位育”伦理观的现代启示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中庸》中对“中和位育”的经典表述。这一理念,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不仅在古代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在现代社会展现出独特的价值。
“中和位育”的现代解读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一书中,沈湘平教授提出,“中和位育,安所遂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他认为,“中和位育”强调的是通过全面认识事物的多维度,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实现万物各安其位。这一理念,与现代管理学中的系统思维不谋而合,体现了古人对和谐社会的深刻理解。
个人修养的实践指南
“中和位育”在个人修养中体现为“仁”的实践。在濮阳市文广体旅局举办的《论语》专题讲座中,张玉民老师深入剖析了《论语》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影响。他指出,“仁”不仅是一种个人品德修养的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与理解的重要力量。通过深入讲解和讨论,同学们对“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表示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的理念,关爱他人、包容差异、互助共赢。
社会治理的智慧源泉
在社会治理领域,“中和位育”理念为基层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新使命学术研讨会指出,社会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会学者认为,社会治理更多关注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和风险,而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年来,从社会治理迈向国家治理的趋势愈发明显。社会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将这一理念灌输到学科体系建设之中;应服务型与政策实践型并重,以整合视角参与基层治理,同时需结合直接服务和政策实践两个视角。
结语
“中和位育”这一古老的哲学理念,在现代社会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它不仅为个人修养提供了实践指南,更为社会治理和国家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文化智慧。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这一理念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