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校园食堂安全管理新指南,这些创新举措值得关注
教育部发布校园食堂安全管理新指南,这些创新举措值得关注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这是继《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之后,又一重磅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文件。《指引》聚焦校园餐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细化操作流程和规范标准,进一步提升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指引》亮点:创新管理机制
《指引》在多个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管理要求:
引入家长监督机制:指导各校成立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强化家长监督。这一举措能够有效弥补学校管理的不足,增强食品安全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推进智慧食堂建设:鼓励学校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如建立电子台账、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等。这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学生参与菜品设计:鼓励学生参与食堂菜品设计,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饮食满意度,还能培养他们的健康饮食意识。
建立满意度测评机制:要求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师生满意度测评,公开测评结果,并将满意度测评结果作为开展食品安全工作的参考。这一机制能够有效反映师生的真实需求,推动学校不断改进食堂管理。
当前学校食堂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进货查验制度落实不到位:如陕西省某中学食堂经营使用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规定的食品,某小学未建立食品原料入库台账。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学校存在留样记录不规范、三防设施不到位等问题。
从业人员培训不足:一些学校食堂的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知识掌握不够,操作不规范。
承包经营企业监管不到位:部分学校对食堂承包经营企业的管理不够严格,存在转包、分包等违规行为。
《指引》实施的预期效果和挑战
《指引》的实施有望带来以下积极变化:
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通过严格落实校长负责制和食品安全总监制度,强化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优化膳食经费管理:要求自主经营的中小学校食堂独立开展会计核算,加强对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的财务管理。
增强家校合作: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等方式,增强家长对学校食堂管理的参与度和监督力度。
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也面临一些挑战:
制度落实难度:如何确保各项制度真正落地,而不是流于形式?
资金投入问题:智慧食堂建设、人员培训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
人员素质提升:如何提高食堂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食品安全意识?
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的建议
加强培训和教育:定期对学校管理人员、食堂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
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和学校应加大对食堂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化管理等方面的投入。
完善监督机制:除了内部监督,还应加强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外部监督,形成监管合力。
推动社会共治:鼓励家长、学生和社会各界参与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形成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校园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部此次发布的《指引》为学校食堂安全管理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和要求。各地学校应认真贯彻执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切实保障师生“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