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C形碧玉龙:中华第一龙的秘密
红山文化C形碧玉龙:中华第一龙的秘密
1971年8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一位名叫张凤祥的村民在农田里偶然挖出了一件惊世文物——红山文化C形碧玉龙。这件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玉器,不仅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震撼人心,更以其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华龙文化的标志性象征。
这件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通体蜷曲呈C形,吻部昂然前伸并略向上弯曲,嘴紧闭。头上无角,鼻端前突,对称双圆洞为鼻孔。上端边起锐利的棱线,端面接近椭圆形,双眼突出于额顶,以棱线形浮雕出眼角上挑的“丹凤眼”,眼为梭子形目半睁,眼尾细长上翘。额及颚底背刻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颈脊起长鬃,长21厘米,飘逸自如,占龙体1/3以上。长鬃呈弧形向后背飘举。龙背有一个对穿单孔,孔径0.95~0.3厘米,如系绳悬挂,龙头和龙尾就会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设计相当周密准确,造型生动独特,雕刻精美大气。
红山文化C形碧玉龙的发现,对研究中华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更是目前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级别最高的遗物。红山文化C形碧玉龙的造型特征,如飘扬的勾角和网格纹,对后世玉龙的雕琢产生了深远影响。安徽天长三角圩汉墓出土的龙形玉环,其造型风格特别是飘扬的勾角,明显传承自红山文化C形碧玉龙,而战国至唐代龙的网格纹,也具有红山玉龙的遗风。
红山文化C形碧玉龙的出现,标志着西辽河流域的龙图腾崇拜已进入成熟期。红山文化晚期,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龙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与天地崇拜。除了C形玉龙,这一时期还有C形黄玉龙、牛河梁遗址的龙凤佩和典型的玉猪龙等重要遗存。这些龙形玉器的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红山先民对动物体态的准确把握和精细雕琢能力,代表了中国史前玉文化发展的第一高峰。
红山文化C形碧玉龙的发现,也揭示了龙文化在中国的多元起源。与之相呼应的是,1987年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遗址发现的蚌塑龙,距今约6500年,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龙形遗迹。这条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身长1.78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作腾飞状,与现代龙的形象十分接近。虽然红山文化C形碧玉龙与濮阳蚌塑龙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龙图腾崇拜,共同证明了龙文化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和多元起源。
红山文化C形碧玉龙的出土,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发现,更是一次重要的考古突破。它不仅展示了红山文化时期高超的玉雕工艺,还揭示了龙图腾崇拜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中华第一龙”,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中华文明史最早的见证之一,其灵光宝气中满载着人类发展的信息和足迹。
如今,这件珍贵的文物静静地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向世人诉说着中华龙文化的源远流长。它的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创产品,出现在邮票、央行纪念币上,甚至成为中国探月工程图案的原型,继续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