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非遗探秘:贝雕、角雕、南珠养殖技艺
北海非遗探秘:贝雕、角雕、南珠养殖技艺
广西北海,这座被誉为“珠城”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拥有迷人的海岸风光,更孕育出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北海贝雕、合浦角雕和南珠养殖技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工艺,成为北海文化的重要象征。
北海贝雕:海贝壳上的艺术传奇
北海贝雕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以北部湾丰富的贝壳、海螺为原材料,经过设计拣选、精雕细琢、镶嵌组装等工序,将普通贝壳变成独具匠心的艺术品。据民国《合浦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时,贝雕技艺已趋成熟,达官显贵常用珍珠贝加工成各种花鸟、人物、书法,镶嵌在家具上。合浦县博物馆藏有用珠贝镶嵌的明朝屏风——《朱柏庐治家格言》,精美绝伦。
北海贝雕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艺人们巧妙利用贝壳的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通过精细的雕刻和组装,创造出平面贝雕画、立体贝雕等多种形式。其作品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层次分明,形象逼真,充分展现了贝壳的自然之美、雕刻的技法之美与国画意境之美。
近年来,在北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关企业及大批艺人不懈努力,贝雕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北海贝雕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2024年8月,北海贝雕在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中惊艳亮相,这项传统技艺再度受到世人关注。
合浦角雕:牛角上的精妙绝伦
合浦角雕是北海另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牛角为原材料,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将花鸟鱼虫、神话故事等图案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牛角上。合浦角雕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合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角雕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艺人具备高超的雕刻技艺和艺术审美。每一件作品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反复雕琢,才能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合浦角雕不仅展现了艺人的精湛技艺,更体现了合浦千年珠乡的独特魅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合浦角雕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骨角雕(合浦角雕)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白耀华表示,他将致力于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与发扬光大,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创作出既传统又现代的作品。
南珠养殖:海上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
南珠,又称合浦珠,是中国最著名的海水珍珠品种,被誉为“珍珠之王”。北海享有“珠城”美誉,合浦则以“珠乡”闻名。南珠养殖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后汉书》记载:“合浦珠还”,讲述了合浦太守孟尝以德政感化珠民,使珍珠重返合浦的故事。
南珠的养殖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经历贝苗繁育、珠母贝管养、插核、采珠等多个环节,整个过程历时两年半左右。39岁的梁菊萍是北海市南珠传统养殖技艺非遗传承人,她表示:“呵护珠母贝,堪比呵护婴幼儿。”从贝苗繁育到插核,再到采珠,每一步都需要精细的操作和耐心的等待。
南珠品质上乘,以其圆润饱满、光泽亮丽而著称,是历代朝廷的贡品。在国际市场上,南珠也享有极高的声誉,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的说法。然而,随着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南珠养殖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如此,仍有像梁菊萍这样的传承人在坚持和创新,为南珠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北海贝雕、合浦角雕和南珠养殖技艺,这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北海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北海人民的智慧与匠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在新时代,这些非遗项目正以新的姿态焕发出勃勃生机,继续书写着北海文化的璀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