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攀比成风,如何让传统习俗回归本意?
压岁钱攀比成风,如何让传统习俗回归本意?
春节前夕,关于压岁钱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在社交媒体上,“压岁钱攀比”成为热门话题,不少网友感叹“压岁钱快赶上一个月工资”。这一现象不仅给年轻人带来经济压力,更让许多农村老年人感到困扰。
压岁钱攀比:从“小红包”到“大负担”
27岁的王小姐算了一笔账:她家这边要给7个孩子压岁钱,她老公那边要给5个孩子。每人600元,光给亲戚孩子的压岁钱就要7200元。“我小的时候长辈基本上给200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200元都拿不出手了,最低600元,动辄上千,对于我这个年纪来说压力很大,更别说村里的老人了。”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一些地区,压岁钱的数额已经“水涨船高”,甚至出现1000元起步的情况。有网友感叹:“一个春节发掉17000元的红包,压岁钱成了新负担。”
从传统习俗到“面子工程”:压岁钱攀比的背后
压岁钱原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美好习俗,寓意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传统习俗却逐渐变了味。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指出,压岁钱的攀比现象反映了人们对面子和虚荣的过度追求。“不给不行,给少了又怕被议论”,这种心态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愈发严重,使得压岁钱的数额似乎成了衡量亲情和友情的唯一标准。
谁在为压岁钱攀比买单?
压岁钱攀比之风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经济压力: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动辄数千元的压岁钱支出成为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这种压力更为沉重。年过七旬的周伯表示,他给孙辈的压岁钱从20元一路上涨到现在的100元、200元,而他的主要收入来源仅仅是种地。
价值观扭曲:过度的压岁钱攀比会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形成,容易催生“红包越大越有面子”的错误观念,甚至导致过度消费等不良行为。
人际关系异化:压岁钱的多少开始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应充满温情的春节走访变得功利化。
如何让压岁钱回归本意?
面对压岁钱攀比之风,社会各界已经开始行动:
年轻人的自我调节:重庆的晓菲和同辈的兄弟姐妹约定只给孩子发50元红包,“图个热闹喜庆就好”。这种做法得到了许多网友的支持。
专家建议:王忠武教授建议相关部门出台倡导性规范,形成软约束。舆论和社会应共同劝导,倡导适度、适可而止。
地方政府引导:安徽省阜阳市文明办表示将引导农村群众树立正确观念。江苏省宿迁市发布的《人情新风“宿9条”》中也提到“压岁钱不变味,不惯孩子”。
创新压岁方式:一些地方开始尝试用压岁书、压岁小礼物替代现金,既保留了传统,又减轻了经济负担。
守住压岁钱的本意
压岁钱始于汉代,最初是特别铸造的“厌胜钱”,只用来佩戴和玩耍。唐代宫廷内开始给真正的钱,但立春日才给,并非春节。宋代该习俗传入民间,到了明清,终于成了春节的“标配”。
作为中国传统年俗文化中独有的一种“仪式”,“压岁钱”传递出亲长爱幼、团圆祝福的寓意。它承载着对年幼一代的关心关爱和殷殷期待。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压岁钱回归其本意,让春节这个传统节日更加温馨、和谐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