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长江三角洲: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23年,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达到132.6,较2022年提高3.3。其中,数字经济增加值已突破12万亿元,占全国约30%,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区域一体化:绿色共保与创新共建双轮驱动
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长三角坚持绿色发展和协同创新双轮驱动。2023年,绿色共保指数达到159.7,比2022年提高7.7,高于五年年均增速5.9。创新共建指数2023年为154.3,较2022年提高5个点。
区域研发投入快速增长,2023年达10167亿元,是2018年的1.7倍,投入总量占全国30.5%。区域研发投入强度达3.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8个百分点,提前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的发展目标。
数字经济:打造“数三角”新名片
长三角正加速向“数三角”蝶变。《数字长三角发展报告(2024)》显示,长三角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3万件,占全国总量26.8%。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高端软件产业等领域,长三角已成为全国主要集聚地。
数字技术不仅为新兴产业开辟新赛道,也为传统产业插上数字化翅膀。例如,百年纱厂大生集团通过数字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约15%,吨纱综合成本下降1000多元,万锭用工降至10人以下。浙江珠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仓储物流系统则减少了约40%的人力。
科技创新: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
长三角汇聚了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超过1/3的国家级科创平台,建立了近百家省级新型科研机构。然而,民盟浙江省委会指出,科创平台资源共享仍面临统筹布局协调不足、项目协同攻关壁垒、设备资源共享机制欠缺等问题。
为破解这些难题,民盟浙江省委会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推进重大科创平台统筹布局共建;建立协同投入和管理机制,鼓励创新主体良性竞争;强化协同攻关,打造科创平台、高校、企业联合体;推动人才资源和技术成果流通共享,建立统一的人才专家库。
对外开放:打造高水平开放新高地
长三角地区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上海自贸试验区发挥龙头作用,加快推出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的制度经验。区域内积极探索建设数字“一带一路”信息港,深化绿色低碳产业链国际合作。
同时,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推动资源共建共享,打造层次更高、格局更大、范围更广、活力更强的“试验田”,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政策共通、平台共建,以高层次协同开放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长三角不仅在经济总量上持续领跑,更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方面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未来,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和高水平开放的持续扩大,长三角必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