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糖瓜:一颗甜蜜的传承
小年糖瓜:一颗甜蜜的传承
“二十三,糖瓜粘。”随着这句熟悉的歌谣响起,小年的味道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在众多小年习俗中,糖瓜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它不仅是一种甜蜜的享受,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追求团圆的美好情感。
甜蜜的匠心:糖瓜制作工艺
糖瓜的制作,是一门精细而复杂的工艺。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极东阳糖瓜为例,其制作过程需要经过配比、发酵、淋糖、熬糖、拔糖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清晨4时,68岁的李根法便开始了他的工作。这位无极东阳糖瓜的第五代传承人,46年来一直坚守着这门传统手艺。他首先将玉米面蒸熟,加入大麦芽进行发酵。这个过程需要持续到下午,随后便是最关键的熬糖环节。
在近4个小时的时间里,李根法和他的团队需要不停地翻炒糖稀,温度高达100℃以上。这不仅需要体力,更需要精湛的技艺。一旦糖稀的颜色从土黄变成微黄,质地逐渐凝固,便是出锅的最佳时机。
接下来是拔糖环节。匠人们将糖挂在木钩上,依靠臂力在水汽弥漫的作坊里反复折叠抽拉。这个过程需要匠人们根据经验控制力度,让糖条变得有韧劲。
最后,糖管在冬日的寒夜中被迅速拉制成约5米长的细杆,再用剪刀剪成一个个酥脆的糖瓜。整个过程,既是对匠人技艺的考验,也是对耐心与毅力的磨练。
悠久的历史:糖瓜的前世今生
糖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祭灶习俗。《礼记·月令》中提到的夏季祭灶,体现了古人对火的崇拜。到了汉代,祭灶习俗更加盛行,汉宣帝时期甚至出现了用珍贵物品祭祀灶神的记载。
宋代以后,祭灶活动逐渐丰富完善。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中,详细描述了小年时节的祭灶场景。明清时期,小年期间的祭灶民俗活动更是达到了鼎盛。
糖瓜作为祭灶的重要供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追求团圆的美好情感。
时代的传承:传统习俗的现代演绎
在快消文化盛行的今天,像糖瓜这样的传统习俗为何依然能够传承不息?答案或许就在那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中。
在山东济南杨庄镇,仍有150多位糖瓜手艺人坚守着这门传统手艺。他们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更通过创新让糖瓜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在河南沁阳的东沁阳村,村民们不仅自己制作祭灶火烧,还会将其寄给远方的亲人,分享家乡的甜蜜年味。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毛巧晖认为,这种传承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在快消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开始更加重视文化的多样性。新媒体的便利也让各地优秀的文化样态得以广泛传播,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民俗的兴趣。
糖瓜,这颗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追求团圆美好情感的甜蜜果实,正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份文化传承,一份精神寄托。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让我们一起品味这颗糖瓜,感受那份不变的甜蜜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