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捕蝗曲》到现代农业:中国农业灾害防治的变迁
从《捕蝗曲》到现代农业:中国农业灾害防治的变迁
“沭阳已作三年荒,水荒犹有稻,蝗荒将无粱。”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在《捕蝗曲》中描绘的景象,展现了古代农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奈与艰辛。诗中所描述的场景,不仅是清代沭阳一地的写照,更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普遍面临的困境。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古代农民的辛劳,更能体会到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代,面对农业灾害,农民们主要依靠经验和简单的工具进行防治。例如,他们会用桑柴火烧、柳叶筐捉,儿童敲打竹枝驱赶,老人在山冈周围设防。这些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灾害,但效果有限,且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正如诗中所写:“风吹县官面似漆,太阳赫赫烧衣裳。”即便县官亲自督阵,农民们在烈日下辛苦劳作,也难以彻底消除蝗灾带来的威胁。
然而,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他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出许多有效的防治方法。例如,他们发现不同品种的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存在差异,于是开始有意识地选择抗病性强、产量高的品种进行种植。同时,他们还通过杂交、选育等方法,培育出了许多优良的新品种。此外,古人还发明了间作套种、以虫治虫、利用益鸟等生物防治方法,以及草木灰杀虫等物理方法。这些方法虽然简单,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农业灾害防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升到2023年的63.2%,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在防灾减灾方面,数智技术的应用尤为突出。例如,北斗导航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农机装备,截至2023年底,已安装北斗终端农机220万台,作业效率和作业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植保无人机总量近20万架,年作业面积突破21亿亩次。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更增强了农业防灾减灾的能力。
在预警系统方面,我国已建立了多个国家级农业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以东北大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为例,该系统通过获取大豆发育期、前期实况气象和历史平均气候数据时间序列,实现对低温冷害、干旱等灾害的动态监测和预警。这种基于灾变过程的动态化灾害指标,能够实现灾害发生、发展、解除的逐日动态识别,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农业科技与产业融合不深、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科技创新机制“散片化”等问题依然存在。此外,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农业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可能进一步加剧。因此,我们必须持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完善农业灾害预警体系,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展望未来,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继续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完善预警系统: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多灾种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实现灾前预警、灾中监测和灾后评估的全过程管理。
推动数智技术应用:进一步推广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智慧化。
重视生态保护:继承和发扬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韧性。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全民预警倡议等全球性合作项目,分享中国经验,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性农业灾害挑战。
农业是国之根本,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让我们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生态保护为支撑,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粮仓,为实现农业强国的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