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山东磕头、广东送橘、陕北人扭秧歌……各地春节拜年习俗大盘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山东磕头、广东送橘、陕北人扭秧歌……各地春节拜年习俗大盘点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QLIKAB20538B5BJ.html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拜年作为春节的重要习俗,承载着中国人尊老爱幼、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从东北的清晨拜年到广东的"讨利是",从山东的五跪之礼到陕北的秧歌拜年,各地独特的拜年方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拜年,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 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
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这不仅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对长辈的一种尊敬。人们在相互的候和一句句的吉祥话中迎接新春!
但是许多习俗都已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你知道,拜年的顺序有什么讲究?“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全国各地的春节过法又有什么不同?
今天小编为你整理了一些拜年的习俗,看看你家是这样的吗?
春节
拜年已有漫长历史
可追溯至南北朝
拜年习俗的由来与传说中远古时代的一种怪兽有关。
据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把它叫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
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这就是拜年习俗的开始。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在古代,有拜年和贺年之分。
拜年指晚辈向长辈叩岁,感谢长辈对晚辈这一年的养育之恩。
贺年指平辈之间相互的祝福。现在统称拜年。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秦汉以来万千的风首朝贺。自明清开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拱手致语。拜亲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现代多行团拜,岁末邮寄贺年片和贺年信。
时间上,最合适的在除夕以后;而动作上,则传承了我国自古以来“男左女右”的传统,作揖时要求男子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女子反之,只是不需要抱拳,只压手便可。如果手势做错,则意义相反,成了哀拜。
春节
拜年的礼仪
穿着、礼物都有讲究
拜年在时间上也有讲究。
一般向长辈拜年多选择上午,节日期间不要过早,由于平时劳碌,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
如果被拜年者有年饭的招待,可根据饭局的时间来确定拜年的时间,要提前到达,不要等开饭的时间再到,应该留有寒暄问候聊天的时间。

要根据拜年对象来选择得体的礼品,如果对拜年对象很了解,可选择对方喜欢的礼品,也算投其所好。
如不太了解可选择鲜花、水果、食品……也不会出错。
烟酒类要根据对象来确定,不沾烟酒的却送烟酒既没有意义也显得突兀不礼貌。如果主人家里有小朋友,也可适当选择孩子喜欢的礼品。
新年新气象,到亲朋家拜年,要注意服饰的得体,以休闲、时尚为主,不要穿的太运动,也不要穿晚礼服类太正式的。
如果衣服颜色较深或是压抑,可适当增添一些小饰物来点缀,增加节日气氛。一家人的服装色彩尽量做到协调,增加家庭的和谐温馨感。
春节
各地习俗盘点
山东磕头、广东送橘、陕北人扭秧歌……
除时间、动作外,对于广袤的中华大地来说,地区文化特色的不同催生了各地拜年习俗的不同。
据梳理,在东北地区,初一早饭后,老人会在家坐等受拜。年轻人们妆扮一新到亲友家拜年,出东家进西家,行完礼小坐片刻就走。
旧时,北京地区的人们守岁至午夜时分,之后互道新禧,晚辈要给长辈叩首拜年,讨要压岁钱。与亲戚、朋友、同事、邻里之间从初一开始互相拜年,但只限于男人,女性则要正月初六才能外出百年。
在华东地区,作为“孔孟之乡”,山东传承了中华礼仪之邦的诸多礼仪。
至今,山东大部分地区仍有“五跪”习俗,即一跪拜祖先,二跪拜高堂,三跪拜乡亲。四跪送家堂,五跪拜亲友,诚意至深。近年来,山东人磕头拜年的话题在短视频、微博等众多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其实无论是磕头拜年还是祭祖,从源头上讲,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荔枝和桂圆是属于浙江宁波的拜年特色。
在宁波象山县,结婚第一年的姑娘要带着老公去拜年,拜年礼品颇为讲究,荔枝和桂圆是必须要准备的,这是他们最重要的礼品。
华中地区,湖北孝感地区的拜年习俗颇为有趣。
“拜年无大小”是湖北孝感一带的人们都熟悉的一句话。当地人初一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不问亲疏。而被拜访的家庭遇到拜年的人必定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尽显他们的热情。
华南地区的拜年习俗,细分下来则极其迥异。
“讨利是”是属于香港和广东的特色,在那边“利是”就是大吉大利、好运连连的意思。在那里只要你还未婚,就可以带着笑脸,带着祝福去“讨利是”了。
在那里,新年刚过,一片喜气洋洋里,到处可以听到祝福声和讨利是的嬉笑声,长辈给来拜年的孩子派“利是”,去酒楼吃饭的客人给服务员派“利是”,已婚的人给未婚的朋友派“利是”,公司领导给下属派“利是”……真是好不喜气。
送橘子是广东潮汕、海丰等地拜年特色。每走一户亲戚,就要送上一些大橘,橘子的个数不定,但一定要是双数,然后再说一些吉祥的话表示祝福。

福建福州有“触霉头”这一说,正月初一不拜年。厦门的拜年谚语则是“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初一、初二要早起,以迎接前来拜年的人客,初三绝对不会有人登门,可以晚起。
在中国西北,“沿门子”是陕北风情。春节期间,陕北人要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祷完毕,每村组织的秧歌队将前往挨家挨户拜年。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更有意思。大年初二,贵州省黔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两汪乡苗族同胞开始走亲访友,每到一家便对歌喝酒打花脸,脸越花表示喝的酒越多,越吉祥,越幸福。
春节
结语
敬老爱老传统不可丢
从各地的习俗中不难看出,“敬老”和家族观念始终贯穿于拜年活动的始终。
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风俗是中华民族最有特色的一种民族风俗,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非物质精神文化遗产,更是增强家族团结、社会团结的纽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