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铃:开启中国清代建筑保护研究新纪元
朱启铃:开启中国清代建筑保护研究新纪元
朱启铃,这位出生于晚清的贵州才子,以其卓越的学识和远见,不仅推动了北京城的现代化进程,更在中国古建筑保护和研究领域开创了先河。作为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他对中国清代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发现《营造法式》:一个偶然的开始
1914年,时任北京修城工程主持人的朱启铃,在故宫修缮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本珍贵的手抄本《营造法式》。这本由北宋名臣李诫编撰的建筑学巨著,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术语、测算法则和营造图样,堪称中国建筑学的宝典。朱启铃意识到这部著作的重要性,立即着手校阅整理,并于1925年陆续刊行出版。
创立营造学社:开启古建筑研究新纪元
发现《营造法式》后,朱启铃意识到仅靠个人力量难以系统研究和保护中国古建筑,于是他决定创立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1929年,中国营造学会成立,次年更名为“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专门研究古建筑的学术机构,标志着中国古建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学社成立后,朱启铃邀请了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建筑学界的精英加入,他们不仅注重文献研究,更强调实地考察和测绘。1932年,学社在北平之外的第一次野外调查选择了天津蓟县的独乐寺,这座始建于隋代、辽统和二年重建的千年古刹,成为了中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起点。
北京城内的实践:保护与改造并举
作为北京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铃不仅在学术研究上贡献卓著,在实际保护和改造清代建筑方面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15年,朱启铃主持了正阳门的改造工程。这项工程不仅解决了旧城区的交通阻塞问题,更开启了北京城走向现代化的序幕。为了表示对工程的重视,时任北洋大总统袁世凯特意铸造了一把银镐赠予朱启铃,上面镌刻着:“内务部朱总长钤奉大总统命令修改正阳门,朱总长爰于一千九百十五年六月十六日用此器拆去旧城第一砖,俾交通永便。”
除了改造工程,朱启铃还致力于文物保护。他创办了京城第一个公园——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整修了这座清代御园遗址,使之成为市民休闲赏景的去处。同时,他还筹建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古物陈列所,即后来的故宫博物院的前身,为保护和展示皇家文物做出了重要贡献。
永载史册的贡献
朱启铃对中国清代建筑的保护和研究,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更在于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他发现并出版《营造法式》,创立中国营造学社,组织学者开展系统研究,为中国古建筑保护和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发展,更为后世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朱启铃的一生,是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完美结合的一生。他以一己之力,开启了中国古建筑研究的新纪元,为保护和传承中国清代建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将永远与中国古建筑保护事业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