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朱启铃与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学的双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朱启铃与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学的双璧

引用
搜狐
12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73857018_121124384
2.
https://m.sohu.com/a/806335593_121124715/?pvid=000115_3w_a
3.
https://www.sohu.com/a/840710025_121124384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03A02X3W00
5.
https://m.sohu.com/a/840136604_121142116/?pvid=000115_3w_a
6.
https://m.163.com/dy/article/JHJU03HS0530WJIN.html
7.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778728
8.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8%90%A5%E9%80%A0%E5%AD%A6%E7%A4%BE%E6%97%A7%E5%9D%80/3349817
9.
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46234&sid=11
10.
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46175&sid=11
1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6%8A%95%E6%99%AE%E6%BF%9F%E5%AF%BA
1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8%90%A5%E9%80%A0%E5%AD%A6%E7%A4%BE

1919年,一本尘封已久的古籍在南京江南图书馆被重新发现,这本名为《营造法式》的宋代建筑典籍,成为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重要转折点。发现者是时任南北和谈代表的朱启铃,他敏锐地意识到这部书对中国建筑研究的重要性,并决定将其重新刊印。这一偶然的发现,不仅开启了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新篇章,也促成了朱启铃与梁思成这对建筑学界双星的合作。

01

朱启铃:从发现到奠基

朱启铃(1872-1964),字桂莘,号蠖公、蠖园,祖籍贵州开州(今开阳县),1872年11月12日生于河南信阳。他早年随姨父瞿鸿禨赴四川任职,由此步入仕途。在政坛,朱启铃曾担任京师大学堂译书馆监督、北京城内警察总监等职,并在北洋政府时期出任交通总长、内务总长及代理国务总理。然而,他对建筑学的贡献远超过其政治成就。

1919年,朱启铃在南京发现《营造法式》后,立即决定将其重新刊印。这部完成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的建筑典籍,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制度和方法,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重要文献。朱启铃不仅亲自校对,还委托著名学者陶湘进行勘核,确保其准确性。1925年,梁启超将这部重版的《营造法式》寄给在美国留学的儿子梁思成,这本书成为了梁思成研究中国建筑的起点。

1930年,在朱启铃的推动下,中国营造学社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和保护古代建筑遗产的民间团体。学社内设法式、文献二部,分别由梁思成和刘敦桢主持,开展古建筑形制研究和史料整理工作。朱启铃还亲自担任社长,为学社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源。

02

梁思成:从研究到传承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是梁启超之子。1925年,当他收到父亲寄来的《营造法式》时,这部精美的巨著让他既惊喜又困惑。他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一阵惊喜之后,又带来了莫大的失望和苦恼,因为这部精美的巨著竟如天书一般,无法看懂。”这种困惑促使他下定决心,要研究中国建筑史,解读这部建筑巨著。

1931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与朱启铃一起开展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工作。他带领团队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田野调查,足迹遍布全国137个县市,调查了2783座各类古建殿堂房舍遗物,详细测绘建筑206组,绘制了1898张测绘图稿。许多现在名扬海内的珍贵古建筑,如隋代赵州桥、辽代应县木塔、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都是通过他们的调查研究而被重新认识的。

梁思成还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古建筑的专著,包括《宝坻府济寺三大土殿》、《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营造算例》、《清式营造则例》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建筑史》,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著作,为后世的建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03

合作的结晶: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

朱启铃和梁思成的合作,不仅推动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发展,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专业人才。学社成员如林徽因、刘敦桢、罗哲文等,后来都成为了中国建筑学界的重量级人物。他们共同的努力,使得中国建筑史学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学术体系。

中国营造学社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们出版的大量专业著作,如《工段营造录》、《园冶》、《元大都宫苑图考》等,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学社的会刊《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也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史料。

朱启铃和梁思成的合作,不仅推动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发展,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专业人才。学社成员如林徽因、刘敦桢、罗哲文等,后来都成为了中国建筑学界的重量级人物。他们共同的努力,使得中国建筑史学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学术体系。

朱启铃和梁思成,一个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一个是《营造法式》的深入研究者,他们的合作堪称中国建筑史学的双璧。他们共同开创了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正如梁思成所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他们的工作,不仅保护了中国传统建筑遗产,更为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