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春节返乡潮变淡:年轻人的选择与社会变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春节返乡潮变淡:年轻人的选择与社会变迁

引用
证券时报网
11
来源
1.
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1122212.html
2.
https://news.cctv.com/2024/02/01/ARTIuy038nbWKuAfxqS90ixG240201.shtml
3.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pc/content/202501/23/content_30053513.html
4.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24-02/01/content_26042778.htm
5.
https://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402/a7e7f6d07ecd42feac9b286255f9cfc0.shtml
6.
https://m.huxiu.com/article/2630596.html
7.
https://www.woshipm.com/it/5984472.html
8.
https://china.cnr.cn/gdgg/20250123/t20250123_527050035.shtml
9.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994487
10.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799.htm
11.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68179105

2024年春运,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创下90亿人次的历史新高,是疫情前巅峰时期的2.5倍。然而,在这庞大的流动人群中,却有一群年轻人选择了反向操作——不回家过年。

为什么年轻人选择不回家?

“回家的理由只有一个,不回家的理由却有很多。”90后女孩李智道出了许多同龄人的心声。她选择留在广州过年,原因令人深思:

  • 精神压力:面对亲戚的催婚催生,李智感到疲惫不堪。“每年回家过年,就要面对一场接一场的相亲。”这种“精神内耗”让原本期待的假期变成了负担。

  • 经济压力:刚毕业的王瑶算了一笔账:机票、礼品加上给亲戚孩子的红包,回家一趟的开销相当于自己一两个月的工资。“与其花这么多钱,不如留在广州好好休息。”

  • 个性化需求:小楚选择了“旅游过年”,她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有更多时间与自己相处,也可以体会到更丰富的年俗文化。”

社会变迁下的必然选择

年轻人不回家过年,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

  • 家庭结构变化:随着核心家庭的崛起,年轻人开始重新定义“家”的概念。“有你在的地方就是家”成为新的共识。

  • 城镇化与流动性增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城市扎根,家乡的概念逐渐模糊。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既然乡愁难以在家乡找寻,人们便到他乡寻故乡。”

  • 文化观念转变:新一代年轻人更注重个人体验和仪式感,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过年方式,而是追求更有意义的过年体验。

不同的选择,同样的年味

面对春节,年轻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 反向过年:一些人选择将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既满足了团圆的需求,又避免了长途奔波。

  • 旅游过年:像小楚一样,选择去潮汕看英歌舞、去东北体验冰雪世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 就地过年:有人选择留在工作地,和同事一起吃团年饭,享受难得的轻松时光。

  • 数字团圆:通过视频通话与家人“云团聚”,成为新的过年方式。

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春节返乡潮变淡,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这种变化:

  • 理解与尊重: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其合理性,无论是回家还是留下,都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

  • 创新过年方式:鼓励更多元的过年方式,让“年味”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聚会。

  • 关注心理健康:对于选择留下的年轻人,社会应该提供更多支持,帮助他们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春节。

春节的本质是团圆和休息,而不是应付亲戚,亲情内耗。无论在哪里过年,只要心中有爱,年味就不会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