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前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回村前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然而,在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当前面临的挑战
当前,乡村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虽然5G网络已基本覆盖乡镇,但部分偏远地区的信号覆盖仍不理想,这制约了数字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其次,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程度不足。目前,数字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物质文化层面,而丰富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尚未得到充分的数字化呈现。此外,公共文化服务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最后,农民的数据安全意识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推进。
成功案例:河南洛阳讲理村的创新实践
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讲理村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讲理村以“讲理文化”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地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乡村治理。
讲理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当时名为金家山。清朝中期,随着人口增长,矛盾纠纷增多,金氏族人建立了“讲理堂”,由德高望重的族人调解纠纷,逐渐形成了以理服人、以礼待人的优良传统。2016年,讲理村对讲理堂进行重修,并将其功能拓展至文化传承和乡村治理的多个方面。
在实践中,讲理村采取了多项创新措施。一是通过文化墙、情景剧等形式营造“讲理文化”氛围,定期开展“文明农户”和“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培育良好乡风。二是将讲理堂打造为村民自治的重要平台,成立村组两级调解组织,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化解矛盾。三是探索“五融五共”建设理念,将基层党建、便民服务、乡村治理等功能融为一体,优化服务功能。四是利用“大食堂”等公共空间,加强群众自治,通过红白理事会规范管理,降低群众负担,增进邻里感情。
讲理村的成功经验表明,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与现代治理相结合,既要重视文化本身的保护,也要注重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实际应用。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进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应进一步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提高网络覆盖和传输速度,为数字化保护提供硬件支持。
二是推进数字化保护。建立全国性的乡村文化数据库,对各类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数字化存储,特别是加强对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数字化保护。
三是创新文化服务。利用VR、AR等现代技术,开发更多元化的文化服务形式,提高群众参与度和体验感。
四是培育文化人才。实施数字乡村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农民的数据安全意识和文化保护能力。
五是推动文化与产业融合。探索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路径,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村民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更多像讲理村这样的创新实践涌现,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