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式建筑中的“阙”,究竟是什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式建筑中的“阙”,究竟是什么?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77971766_121835437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句诗中的“阙”,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阙”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阙”的定义、演变历程及其文化意义。

什么是“阙”?

“阙”(què),又名门观、象魏,是一种传统建筑群重要入口前、中央无门扇的大型高台式建筑物,一般由台基、阙身、屋顶三部分组成,夯土、石雕、木构建造,用以树立威仪、守望远观、公布法令、显示门第、区别尊卑、旌表纪念或界定空间等。



“阙”的演变

“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周代的“阙”主要用于标识宫殿门户,其上可居,登之可以远观。例如《公羊传》中记载:“设两观,乘大路,天子之礼也。”《诗经·风·子衿》中有云:“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汉代是“阙”类建筑最为兴盛的时期。汉阙高大雄奇、气势磅礴、中轴对称,已成为宫殿、城池、祠庙、宅第、陵墓等建筑群中最显著的标识。留存至今的汉阙,也成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表建筑之一。例如《释名》中有言:“阙也,在门两旁,中间阙然为道也。”

到了唐宋时期,“阙”的存在逐渐削弱,或和殿宇连接,或化作城楼、阙亭,更多的是作为宫殿、皇权、家国、城楼等等的代名词深入人心。例如李白笔下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岳飞词里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都是相关体现。

明清时期,“阙”的形式变得更加简化和灵活。它们或与殿宇建筑群浑然一体成为午门、角阙、楼阁等,或演变为牌楼、牌坊、岗亭等。


“阙”的意义

作为地位的象征、朝代的证明,“阙”承载着“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与信仰,有通天之感,寓意着权力和神威,通常也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按照所在建筑群的性质,“阙”分为宫阙、城阙、宅第阙、祠庙阙、陵墓阙等等;按照形制与规模等级,“阙”又分为帝王专用的三出阙(最高等级)、诸侯用的二出阙、普通官僚可用的一对单阙等等;非王侯或官方不可建阙。

在历史的长河中,仿木结构、仿楼阁式的“阙”,还反映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演变。我们从中既可以窥见那些斗拱、脊饰、瓦当、檐柱、门窗、阑额、台基等古建构件的形制变化,也能感受到那些宏阔开放、浪漫进取的时代精神。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梁思成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阙”是一种传承不息、盛极一时的经典建筑,充满了标志性、纪念性的亘古写意,对中国传统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