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二小“戒尺进课堂”:教育惩戒的回归与反思
达州二小“戒尺进课堂”:教育惩戒的回归与反思
近日,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启动“戒尺进课堂”活动,为全校36个班级各配备一把戒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举措究竟是教育的进步还是倒退?让我们深入分析这一事件背后的复杂性。
实施背景与目的
达州二小并非首个尝试“戒尺进课堂”的学校。早在2018年3月,该校就开始实施这一举措。学校方面表示,配备戒尺的目的是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的敬畏之心。据校方反馈,实施一年多来,使用戒尺得当的班级,班风、学风都有了显著改善。
各方反应与争议
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戒尺的回归是对当前过度赏识教育的一种平衡,有助于恢复适度惩戒在教育中的作用。他们指出,教育惩戒是教师依法对学生不规范行为给予的制裁,目的是避免再次发生,而教育惩戒是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的。体罚变相体罚属于造成学生肉体和精神伤害的侵权行为,是违法行为,是坚决制止的行为。
然而,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他们认为,戒尺可能成为体罚的工具,与现代教育倡导的平等、尊重精神相悖。一些家长担心,这可能会导致教师过度使用体罚,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政策法规解读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为教师的惩戒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文件规定,教师可以采取的惩戒措施包括点名批评、责令赔礼道歉、适当增加额外的教学任务等,但不得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也不得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等。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这一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教师正当权益的保护,也为教师履行教育职责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育反思与建议
戒尺的回归,折射出当前教育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方面,教师普遍反映“不敢管、不愿管”,担心因惩戒学生而引发纠纷;另一方面,家长对教师的惩戒行为高度敏感,生怕孩子受到伤害。
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建立多方共识:
- 明确界限:通过法规明确惩戒的范围和标准,让教师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 家校沟通: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理解适度惩戒的必要性,达成教育共识
- 教师培训: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教育智慧和管理水平
- 社会支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为教师正当履职提供支持和保护
戒尺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在法治轨道内合理运用教育惩戒,既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教师的保护。我们期待,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能够找到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平衡点,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