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将至,“七不出,八不归”教你过个有仪式感的节日
冬至将至,“七不出,八不归”教你过个有仪式感的节日
冬至前夕,朋友圈里开始流传“七不出,八不归”的说法。有人误以为这是冬至期间的禁忌,其实不然。这句古老的谚语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智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冬至:一个被遗忘的传统节日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古人认为,冬至是天地间阴气最盛、阳气初生的转折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在中国历史上,冬至的地位曾与春节相当,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周朝时,冬至甚至被当作新年的元旦来过。汉代称冬至为“冬节”,官府会举行隆重的祝贺仪式。唐宋时期,冬至与岁首并重,是祭天祀祖的重要日子。明清两代,皇帝会在冬至举行祭天大典。
现代人如何过冬至
虽然冬至的节日地位已不如从前,但许多传统习俗仍在延续。比如北方人会吃饺子,南方人则喜欢吃汤圆、赤豆糯米饭等。这些食俗不仅反映了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也蕴含着人们对健康、团圆和吉祥的祈愿。
除了饮食习俗,现代人还保留着冬至团聚的传统。许多公司会提前下班,让员工回家与家人共度节日。冬至当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热腾腾的团圆饭,其乐融融。
“七不出,八不归”的现代解读
“七不出,八不归”与冬至并没有直接关联,但其蕴含的智慧与冬至团圆的氛围相得益彰。这句谚语真正的含义是:出门前要确保家中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安排妥当;在外则要遵循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道德准则。
在现代社会,这句古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家庭责任,出门前要确保家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它也告诫我们要坚守道德底线,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将传统智慧融入现代生活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为了工作和生活奔波,容易忽视了家庭和道德的重要性。冬至的到来,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去重新思考和实践这些古老的智慧。
比如,在冬至前夕,我们可以提前准备好家里的生活必需品,确保家人在寒冷的冬季也能过上舒适的生活。这不仅是对“七不出”精神的践行,也是对家庭责任的体现。
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八不归”的道德准则融入日常生活中。在与家人团聚时,多一份孝顺和关爱;在工作中,保持诚信和责任感;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礼仪和道义。这些看似简单的道德准则,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冬至已至,一年将去。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些传统文化智慧,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去践行那些被遗忘的道德准则。让我们的生活,因这些传统文化的滋养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