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铁塔:北宋建筑黑科技揭秘
开封铁塔:北宋建筑黑科技揭秘
开封铁塔,正式名称是开宝寺塔,又称祜国寺塔,是中国最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琉璃砖塔。该塔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前后经历了近30 年的建造方落成。塔高55.88m,因其遍体通砌褐色琉璃砖,浑似铁铸,从元代起民间称其为“铁塔”。开封铁塔设计精巧,每层呈八角,共十三层,塔内有台阶自第一层直达十三层,有窗,通风、采光,登塔者可远眺。塔的结构复杂,砖与砖之间有槽有眼互相咬合,严密合缝,砖的形状多达二十多种。塔的外壁装饰有飞天、祥龙、麒麟、伎乐等数十种图案,展现了精湛的建筑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享有“天下第一塔”的美誉。该塔自建成以来的900多年中,先后历经了多次地震、大风、水患等灾害, 1938年遭到侵华日军专门炮击,历经磨难,仍巍然屹立。因其具有很高的历史、建筑、艺术价值,1961年,开封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封铁塔是“货真价实”的古迹,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精湛绝妙的建筑艺术,雄伟秀丽的修长身姿而驰名中外,被称为“天下第一塔”。铁塔前有一座石碑,上书“天下第一塔”,为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笔迹。铁塔建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距今已有970年的历史。该塔因当年建筑在开宝寺内,故称开宝寺塔。世人都言称其为铁塔,但这座天下人皆知的塔却不是铁铸的。只因塔全部用褐色琉璃砖砌成,远看近似铁色,从元代起民间就称其为“铁塔”,沿袭至今。铁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北宋时喻浩为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佛舍利,经过8年时光建造的。喻浩在端拱二年(989)建成。他曾预言此铁塔可存700年不会倒塌。可惜这个木塔在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夏天,被雷火所焚,仅存50多年。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诏在距此不远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式样,建造了这座琉璃砖塔。当时的夷山有近百米高,而今塔的底层已经和地面相平。由于历史上的黄河泛滥,使得开封这座历史古都,大多遗迹被永远深埋于地下。“开封城,城摞城,下面还有六座城。”这最直观的说明,近千年来,塔的底座降低了多少,开封市就“长”了多少。铁塔高56.88米,为8角13层,是国内现存琉璃塔中最高大的一座,它完全用了木质结构的形式,塔向修长,高大雄伟,通体遍砌彩色琉璃砖,砖面蚀以栩栩如生的飞天、佛像、伎乐、花卉等,图案达50多种,每块琉璃砖都是艺术品。令人惊奇的是塔为仿木砖质结构,但塔砖如同斧凿的木料一样,个个有榫有眼,有沟有槽,垒砌起来严密合缝。
开封铁塔的琉璃砖制作工艺精湛,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琉璃砖的制作源于西周,广泛运用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已出现瓦作涂色的做法,在北魏时期已出现了琉璃瓦。至唐代,琉璃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长安宫殿遗址出土的琉璃瓦较多,但多为普通灰瓦、黑瓦,彩色绿、黄、蓝瓦较少,推断为唐代时还多半用于屋脊和檐口部分,即所谓“剪边”做法,此时屋顶仍以灰色和黑色筒板瓦为主,重要建筑配以黄绿琉璃剪边。至宋代,屋顶部分开始大量使用琉璃瓦并辅以装饰,建筑外观趋于精致华美。而到了明清,琉璃制作工艺极大提高,其色彩之艳丽、质地之优良、品种之丰富、技艺之高超,已然登峰造极。但北宋和金代初始大量应用时期,基本是绿瓦,当初大规模烧制黄瓦较为困难,因此今日遗存之宋、辽、金时期建筑,你很难见到黄色琉璃建筑屋顶。明清宫殿建筑的屋顶天空,艳丽的金色琉璃海洋。殿堂建筑屋顶颜色,随琉璃烧制技术发展而呈现不同的景观:唐代只有高等级建筑采用青绿色琉璃剪边;宋代则是选择性的将主体建筑施以绿瓦满铺,次要建筑依旧采用普通黑色、青灰瓦作;金代宫殿建筑则是满铺绿瓦;元代则开始大量出现黄色琉璃,主体建筑满铺黄瓦,次要建筑采用绿瓦或灰瓦;而到了明清,黄色琉璃早已不再稀罕,皇家宫殿及庙堂建筑屋顶满城尽黄,一片金色海洋。而且除了屋顶,其装饰性构件色彩多达黄、绿、白、蓝、青、黑、桃红与酱紫诸色,色彩之丰富艳丽,邀人青眼许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