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沙普利VS柯蒂斯:一场改变天文学的世纪之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沙普利VS柯蒂斯:一场改变天文学的世纪之争

引用
腾讯
9
来源
1.
https://weread.qq.com/web/search/books?keyword=%E5%A4%A7%E4%BC%97%E5%A4%A9%E6%96%87%E5%AD%A6
2.
https://cloud.kepuchina.cn/h5/detail?id=7211481271710277632
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629605
4.
https://tech.gmw.cn/2024-02/29/content_37173523.htm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99%E6%99%AE%E5%88%A9-%E6%9F%AF%E8%92%82%E6%96%AF%E4%B9%8B%E4%BA%89
6.
https://www.opticsjournal.net/Articles/OJ83a076ce2893f64/FullText
7.
http://www.tigfd.com/news/show-411768.html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E%E6%95%99
9.
https://www.opticsjournal.net/Articles/OJ41c480f98b8cbc40/FullText

1920年4月26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史密森尼学会的自然史博物馆内,一场将载入科学史的辩论正在上演。这场被称为“世纪天文大辩论”的交锋双方,是两位杰出的天文学家:哈罗·沙普利和希伯·柯蒂斯。他们争论的核心,是宇宙的大小——这个困扰了人类数个世纪的终极问题。

01

辩论双方:对立的观点

沙普利,时任哈佛大学天文台主任,是一位坚定的“银河系中心论”者。他认为,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直径约30万光年。在他看来,所谓的螺旋星云(如仙女座星云)只是银河系内的小天体。他的论据主要有三点:

  1. 相对大小论证:如果仙女座星云不在银河系内,那么它的距离必须达到108光年的数量级,这在当时是难以接受的。

  2. 范·马纳恩的观测: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阿德里安·范·马纳恩声称观测到了风车星系的自转。如果风车星系是一个遥远的星系,那么观测到的旋转速度将超过光速,这显然违背物理定律。

  3. 新星亮度:1917年在仙女座星系中发现的一颗新星(仙女座S)的亮度,如果它位于遥远的星系中,那么它的实际亮度将令人难以置信。

与沙普利相对的是柯蒂斯,他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柯蒂斯主张,螺旋星云是独立于银河系之外的巨大星系,即所谓的“岛宇宙”。他的论据同样有力:

  1. 新星统计:柯蒂斯指出,仙女座星云中新星出现的频率远高于银河系其他区域,这暗示它是一个独立的星系,拥有自己的恒星演化过程。

  2. 光谱观测:他在其他星系中发现了类似银河系中的尘埃云,以及大量的多普勒位移现象,这些都支持“岛宇宙”的观点。

  3. 逻辑推理:柯蒂斯指出,如果范·马纳恩的观测正确,那么他的整个宇宙观将被颠覆。幸运的是,后来证实范·马纳恩的观测存在误差。

02

辩论的影响与后续发展

这场辩论虽然没有立即得出明确的结论,但它开启了现代宇宙学的新篇章。1924年,爱德温·哈勃通过观测仙女座星系中的造父变星,成功测量了其距离,证实了柯蒂斯的观点:螺旋星云确实是独立的星系,宇宙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大。

这一发现不仅解决了沙普利-柯蒂斯之争,更为后续的宇宙学研究开辟了道路。科学家们开始使用各种方法来测量宇宙的规模,包括:

  • 标准烛光法:利用造父变星和Ia型超新星等已知亮度的天体来测量距离。
  • 红移测量:通过分析光谱的多普勒效应来估算天体的退行速度,进而推算距离。
  •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通过对宇宙早期辐射的观测,来推断宇宙的大小和年龄。
03

最新进展:光学合成孔径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观测能力不断提升。目前,最先进的观测设备之一是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其主镜由18块六边形镀金铍反射镜拼接而成,等效口径达6.5米。然而,为了突破单体望远镜的局限,科学家们正在开发更先进的技术——光学合成孔径系统。

这种系统通过将多个较小的望远镜组合在一起,模拟一个大口径望远镜的效果。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

  1. 拼接式:如凯克天文台,将多个镜面拼接成一个大镜面。
  2. 稀疏孔径式:利用多个子望远镜收集光线,通过合光望远镜实现成像。
  3. 分布式:基于迈克尔逊干涉原理,将多个独立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合成。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观测到更远、更清晰的宇宙图像,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边界。

04

结语: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沙普利-柯蒂斯之争不仅是天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更是人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缩影。它展示了科学进步的曲折过程:从假设到验证,从争论到共识。正如这场辩论所揭示的,宇宙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而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也远未到达终点。

今天,当我们仰望星空,思考宇宙的浩瀚时,不妨想起90多年前那场改变天文学进程的辩论。它提醒我们,科学探索永无止境,而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正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