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刘禹锡笔下的南京历史建筑:从石头城到江令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刘禹锡笔下的南京历史建筑:从石头城到江令宅

引用
搜狐
20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22964095_121793050
2.
https://weread.qq.com/web/bookDetail/fe632fd0811e7ef4ag018168
3.
https://post.smzdm.com/p/an9kzn60/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0818A06WRW00
5.
https://m.douban.com/book/subject/36798430/reviews
6.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886203/
7.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08A00G9H00
8.
https://news.southcn.com/node_54a44f01a2/f799145add.shtml
9.
https://www.sohu.com/a/775971159_121859859
10.
https://www.sohu.com/a/754371437_121124003
11.
http://www.usa-taishan.beautybeautygroup.com/ts04page30.php
12.
https://www.gushiwen.cn/mingju/juv_a21c0eba4145.aspx
13.
https://ww.gushiju.net/ju/1234032
14.
https://qwhw.asia/?p=215
15.
https://www.ruiwen.com/wenxue/liuyuxi/194061.html
16.
http://www.qlnu.edu.cn/info/1571/103129.htm
17.
http://usataishan.com/ts05page42.php
18.
https://wxy.nwnu.edu.cn/2024/1028/c755a242677/page.htm
19.
https://ww.gushiju.net/ju/221843
20.
http://yueshiji.com/post/1223/73479.html

公元826年,刘禹锡由和州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时,有感于这个废弃了的故都,创作了著名的《金陵五题》。这组诗不仅是对南京历史建筑的描绘,更是对六朝兴衰的深刻反思。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五首绝唱,感受刘禹锡笔下的南京历史建筑。

01

石头城:潮打空城寂寞回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是六朝时期的军事重镇,刘禹锡通过描绘群山、江潮与明月等永恒的自然景象,与废弃的城墙形成对比,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感。诗中的“潮打空城”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象征着历史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

02

乌衣巷:野草花与夕阳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曾是东晋时期王导、谢安两大豪门望族的聚居地,刘禹锡通过野草、夕阳和燕子等意象,展现了世事变迁和豪门兴衰。诗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03

台城:万户千门成野草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台城是六朝时期的皇城,刘禹锡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芜,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世事的无常。诗中的“万户千门成野草”不仅是对废墟的描写,更是对权力更迭和人性贪婪的警示。

04

生公讲堂:尘漠漠与月明中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生公讲堂位于苏州虎丘山,刘禹锡通过描绘空堂、尘埃和明月,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兴衰和历史的变迁。诗中的“尘漠漠”与“月明中”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宗教与世俗、永恒与短暂的对立统一。

05

江令宅:苍苔围故宅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江令宅是南朝词臣江总的故居,刘禹锡通过描绘秦淮河和池台竹树,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人文的传承。诗中的“苍苔围故宅”不仅是对荒废的描写,更是对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思考。

《金陵五题》被后世高度评价,白居易曾称赞其艺术成就,认为后人难以超越。这组诗不仅展现了刘禹锡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思考。通过这五首诗,我们不仅看到了南京的历史建筑,更看到了人性、权力和时间的永恒主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