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酮饮食再掀热潮!揭示酮体代谢新机制,华人科学家团队攻克肥胖难题
生酮饮食再掀热潮!揭示酮体代谢新机制,华人科学家团队攻克肥胖难题
生酮饮食近年来持续走红,其在减肥、提升免疫力等方面的潜力备受关注。近日,《细胞》杂志发表了一项来自贝勒医学院徐勇和斯坦福大学Jonathan Long团队的联合研究,揭示了生酮饮食产生的一种新型代谢途径,为理解其减肥效果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研究发现:酮体代谢新机制
研究团队发现,生酮饮食产生的酮体β-羟基丁酸(BHB)通过一条全新的旁路途径代谢,产生的BHB-氨基酸能够有效抑制食物摄入、控制体重。
在实验中,研究者将小鼠分为三组,分别进行生酮饮食1周、禁食24小时和口服酮脂(3g/kg)处理。结果显示,三组小鼠的BHB-氨基酸水平均显著升高,其中生酮饮食组的变化幅度最大。这表明,生酮饮食能够带来更缓慢但持久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发现,BHB-氨基酸中的BHB-Phe在饮食诱导肥胖(DIO)的小鼠中表现出显著的食欲抑制效果。腹膜内注射BHB-Phe(50mg/kg)后,小鼠的食物摄入量明显减少,但饮水、运动、耗氧量和二氧化碳生成等其他生理指标未受影响。长期来看,即使面对高脂饮食的诱惑,DIO小鼠也能逐渐减重。
研究还验证了BHB-氨基酸与CNDP2酶活性在人体内的保守性。志愿者在过夜禁食后服用酮脂,血浆BHB-氨基酸水平显著升高,说明这一代谢通路在人类体内同样存在。
研究者指出,虽然本研究主要探讨了BHB-氨基酸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但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炎症、癌症、年龄相关疾病等生理状况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生酮饮食原理与适用人群
生酮饮食是一种特殊的饮食方式,其特点为低碳水、高脂肪、中量蛋白质,同时需要控制总热量摄入。传统生酮饮食中三大宏量营养素的比例为:高脂肪(占到总热量的70%-80%)、适量蛋白质、极低碳水化合物(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小于50克,有时甚至小于20克)。
当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达到上述水平时,身体会从依赖葡萄糖供能转变为依赖脂肪酸供能。脂肪酸代谢的中间产物是酮体,酮体可以通过血脑屏障为大脑提供能量,这就是生酮饮食的基本原理。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采用生酮饮食。以下几类人群应避免尝试:
- 脂类代谢异常的人群
- 肝肾功能下降的人群
- 老年人
-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人群
- 胆结石和胆囊炎人群
- 泌尿系统结石人群
- 骨质疏松患者
- 抑郁症和精神疾病患者
- 孕妇和乳母
资料来源:光明网、科学辟谣、奇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