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重大发现:月球背面28亿年前仍有火山活动
嫦娥六号重大发现:月球背面28亿年前仍有火山活动
2024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家基于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做出了两项重大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和《科学》杂志上。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填补了月球玄武岩样品在该时期的记录空白,更为理解月球的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
突破性发现: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动历史
通过分析嫦娥六号采集的月壤样品,研究团队发现了两期重要的火山活动记录:
- 在《自然》发表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从5克月壤中分选出108颗玄武岩岩屑进行定年研究,发现嫦娥六号着陆点在约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其中一颗高铝玄武岩岩屑更是揭示了42亿年前的火山活动记录。
- 在《科学》发表的研究中,通过对玄武岩屑中微小含锆矿物的同位素分析,科学家们标定嫦娥六号低钛玄武岩形成于距今28.3亿年前的火山喷发。
这些发现表明,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动至少持续了14亿年,且月幔源区经历了从克里普物质(富集钾、稀土和磷等元素的物质)富集到亏损的转变。
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的新线索
月球具有显著的二分性特征,其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岩浆活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此前,科学界对于月球背面的认识主要基于遥感研究,而嫦娥六号带回的样品为破解这一谜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研究发现,月海玄武岩的分布不仅受月壳厚度影响,月幔源区的物质组成也是重要的控制因素。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观点,即月球背面月壳较厚抑制了月海玄武岩喷发导致月海分布不对称的认识。特别是在月壳较薄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也缺乏大规模月海玄武岩的现象,表明月幔源区的物质组成在火山活动分布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对月球演化的启示
结合嫦娥五号的发现,科学家们已经证实月球正面在20亿年前仍存在较大规模的岩浆活动,甚至在1.2亿年前还有小规模的火山活动。而嫦娥六号的最新发现进一步表明,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动持续到28亿年前,这为理解月球的热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参考。
尽管月球在约20亿年前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地质活力,但这些分散的火山活动记录表明,月球的“死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月球内部能量的耗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时间尺度。
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贡献
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持续领跑。此次带回的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不仅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更为未来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些突破性发现再次证明,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相信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样品还将揭示更多月球的奥秘,为人类认识月球、利用月球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